• 24阅读
  • 0回复

谈广东粤剧团演出的“搜书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5-14
第3版()
专栏:

谈广东粤剧团演出的“搜书院”
欧阳予倩
“搜书院”是粤剧很受欢迎的传统剧目之一。广东粤剧团最近在首都演出这个戏,标志着粤剧改革的新气象,所有一切都和过去我在广州香港所看的某些广东戏大不相同,这个戏有明显的主题,看得出倾向,看得出爱憎。剧中正面人物谢宝的形象,非常生动真实。
“搜书院”一开始就给我们以新颖的印象:镇台的小姐带着丫头翠莲在花园里放风筝,通过她们的舞蹈性极强的动作,观众就感觉风筝放起来了。她们放线、收线,前进后退、举手、翻身,表示风的时强时弱,风筝忽高忽低。她们一面放风筝一面唱小曲“双飞蝴蝶”。这是个美丽的场面。这种表演方面来自民间小戏,经过适当的加工便觉新颖有趣。扮演翠莲的红线女的演唱是十分动人的。
谢宝踏月一场演得颇简洁而有风趣。马师曾演各种角色都有独到之处,尤其长于喜剧,他演谢宝这样的角色我还是第一次看见。他把谢宝塑造成一个慈祥和蔼、有学问、有正义感、持己严、待人宽,不畏强御而谈吐之间又富于幽默感的这样一位长者。我觉得这是对的。他的性格和他的行动是没有什么矛盾的。
翠莲逃到书院同张逸民见面的一场,似乎简单一点。她和张逸民在找风筝的时候见过一面,张逸民最初没有认出她来,后来说穿了,翠莲对他说如果他收留她,愿以终身相托;如果他拒绝她,她就循迹空门。一个少女避难到一个年青人房里,恰好遇见她所想望的人,心情的激动可想而知。在张逸民事出意外,当然是十分惊讶,在这个时候,两个人的处境都很为难。张逸民想留她,有种种困难;不留她,她没去处;要告诉老师,有些不敢,她也不一定同意;最后为她的美丽、聪明、勇敢所动,也同情她不幸的遭遇,就决心把她留下。这些戏剧性的过程的描写和对这两个人物性格的刻划,都似乎还不够。
搜书院一场,马师曾的表演是相当精彩的,但是我认为还可以更多的发展一些。可能是由于剧本的限制,演员还没能够充分发挥所长。戏的结尾部分也似乎略嫌草率,当时翠莲还并没有脱离危险,歌舞称庆似乎还早一些。
这个戏,演员配备得很整齐,马师曾和红线女同是最有才能、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演员自不用说,其余有好几个角色戏虽不多,但都是第一流的演员,他们的唱做给了这个戏很大的帮助,加强了它的艺术性。演镇台夫人的李翠芳,戏虽不多,但动作准确,表情周到,唱白咬字特别清楚,真所谓“老成典型”,实在难得。还有扮演张逸民的李飞龙,表演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多余的卖弄,看上去像一个诚实的青年。但令人感到不足的是题在风筝上的那首词不够好,不足以说明张逸民的性格,不知道他为什么忽然替薄命女儿感伤一番,要想预先为翠莲的身世作陪衬,也不很妥当。当然这是不能由演员来负责任的。
“搜书院”无论编剧、导演、演员,从头到尾都是严肃认真的。表演、歌唱和伴奏音乐发挥了粤剧的特点。在腔调和伴奏的曲调方面都有新的东西。例如:翠莲所唱梆子中板就有新腔——听起来很自然,很好听,干干净净没有拖泥带水的弊病。在管弦合奏当中,打击乐器加得很谐和,这都是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粤剧和京剧同源,它的基本曲调是梆子(即西皮)和二簧。经过粤剧音乐工作者不断的努力,吸收了许多广东当地的曲调,声腔和伴奏都起着很大的变化,有很多新的创造。自从改用平喉以来,粤剧的唱法比以前更多的接近广东口语,但是它并没有完全采取口语的自然形态,它不仅在唱的方面曲调性相当强,就是道白,有很多地方是用整齐的韵文,鲜明的显示着语言的音乐性。还有就是由于把各种曲调自由运用,就早已经打破了七字句十字句,二二三、三三四唱法的限制,很自由地使用着长短句。而在乐曲方面最初是各种曲调的凑合,逐渐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泯没了凑合的痕迹,显出转调的变化,这也是其他剧种所不如,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粤剧对音乐的改进,尽管曾经走过不少弯路,但是供我们学习、参考的地方确是不少。粤剧是底子雄厚、积累丰富的地方剧种,有远大的发展前途。目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整理剧目和组织剧本创作,首先要有些好剧本。相信粤剧团的同志早已注意到了,“搜书院”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以后,也将会获得更大的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