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5-18
第1版()
专栏:社论

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谈起
“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这句话是戏剧界一些同志有感于昆曲“十五贯”在首都演出后的情况而发的。本来,一个剧种的兴亡衰替,决不应该决定于一出戏,然而“十五贯”的演出,竟然使这句话有了根据,这就看出我们的戏曲工作中确实存在着问题了。
 昆曲“十五贯”的丰富的人民性、相当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我国戏曲艺术中的优异的成就。正如周恩来总理昨天在昆曲“十五贯”座谈会上所指出的:“十五贯”不仅使古典的昆曲艺术放出新的光彩,而且说明了历史剧同样可以很好地起现实的教育作用,使人们更加重视民族艺术的优良传统,为进一步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但是,在这以前,我们也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些论调:某一个地方剧种没有什么发展前途;某一个地方剧种只好让它自生自灭。诸如此类的意见,如果是出自一般观众之口,那也还只是少数人的兴趣口味和知识不足的问题;可是,这样的意见,却也曾经出自一些对领导戏曲工作负有责任的人之口,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奇怪了。
对于昆曲,就确实有过这种论调,似乎除了向它学习一些舞蹈身段或表演的基本技术训练之外,就没有什么“新”可“出”了。在持这些论调的人的心目中,昆曲的命运是注定了要湮没的。因为活跃在“红毡毹上”的时代,自然早过去了,典雅的唱词,也只有少数人才能欣赏。可是,下这样的判断的时候,他们有没有对这个剧种作过深入的、细致的调查研究呢?有没有到昆曲的传统剧目中去即使是略作涉猎呢?更重要的是,有没有同昆曲的艺人们商量过并且倾听他们的意见、同他们一起动手来进行本剧种的改革工作呢?
我们看到的,是为数不少的现代的过于执们的“察言观色”和“揣摩猜测”。他们只凭少数人的兴趣和口味,只凭主观臆测和一些若干年前的印象,就轻易地作出决定,并且把这当作发展、扶植某一地方剧种的依据和方针。结果,三言两语,就信笔一挥,这一挥不打紧,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剧种在解放后就被压抑了好几年。
浙江省昆苏剧团轰动上海、轰动北京,“满城争说十五贯”的盛况,不仅给了现代的过于执们一个响亮的回答,也向这几年来的戏曲改革工作、向领导戏曲改革工作的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了严重的问题:在“百花齐放”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不少的花被冷落了,没有能灿烂地开放?在扶植和发展了不少地方剧种的时候,是不是同时也压抑和埋没了一些地方剧种?
自然,任何人决不会抹杀这几年来戏曲改革工作的成就。可是,昆曲“十五贯”的出现,却为我们的戏曲改革工作作了一次检验。据说,全国的地方剧种和艺人至今还没有完全精确的统计和调查,这中间,蕴藏着多少的艺术珍宝,亟待我们去发掘啊!那么,那些对于我们还很生疏的剧种的命运,也就十分令人牵挂了。希望每一个还没有受到重视的剧种,今后不再要等到来北京演上一出戏以后,才能“救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