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阅读
  • 0回复

他们过着幸福的童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5-18
第3版()
专栏:

他们过着幸福的童年
陈一超
最近,我访问了北京市儿童教养院。这里有花园、有运动场,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现在全院有四百六十多名孤儿,分为小学部和幼婴部,还有一个疗养所。孩子们衣食都由国家供给。这些无依无靠的孩子在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度着幸福的童年。
我到小学部参观时,下课铃响了,一群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都欢笑地奔跑到操场上来游戏:打秋千、爬滑梯、玩皮球,有的孩子还围在一起听老师讲当天报纸上的祖国建设的新闻。他们的老师高兴地对我说:“孩子们愿作个好学生,他们学习很用心,大部分孩子都是甲等或乙等生,60%以上的队龄儿童都戴上了红领巾,还有许多孩子申请入队。”
为了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小学部还组织了适合儿童劳作的木工、缝纫、刺绣和挑花等小组。孩子们对这些劳动很有兴趣,他们经过一个时期学习,男孩子就学会做些简单的木箱玩具等,女孩子们心灵手巧可以做出非常精致的桌布、窗帘,绣出色彩鲜艳的枕套等。
穿过几层院子,来到了一个宽大的院子里。院内摆放着各种儿童玩具,有木马木船,还有转椅和滑梯等,这就是教养院的幼婴部。这里的儿童和其他托儿所一样,每天都吃到营养丰富的豆浆、肉、鸡蛋和新鲜的蔬菜,小一些的每天还有牛奶吃,他们在阿姨们的亲切的照顾下,个个都长得胖胖的,穿着清洁整齐的花衣服。阿姨们还经常带他们到公园里去游玩,教他们认识自然环境,了解劳动的意义。
从1952年到今年二月止,已有二百五十多名孩子从这里走上了建设祖国的岗位。他们有的已经成为技术熟练的工人,有的成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会计、还有的当了护士、保育员和电话员。还有一部分孩子升入中学。他们经常从各地来信,向他们的院长、老师报告自己工作、学习的成绩。大家都决心要做一个人民的好儿女,绝不辜负党和人民政府的培养和教育。
这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解放前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所办的“仁慈堂”、“育幼所”、“育英堂”等孤儿院的孤儿,解放后,由人民政府接管过来。当时大部分孩子都被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折磨得骨瘦如柴,有许多孩子得了肺病和骨结核等难以治疗的疾病。人民政府接管后,对孩子们进行了多方面的医疗并注意了他们的营养,使他们慢慢恢复了健康。还为患肺病和骨结核等慢性病的孩子办了一个疗养所,有一个三十多年儿科经验的大夫和许多护理人员给他们治疗。人民政府还帮助三百六十多名孩子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使他们得到了家庭之乐;还有一部分儿童被没有孩子的工人、农民、干部等领去养育,使他们得到了如同亲生父母一样的爱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