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阅读
  • 0回复

学习历代中医带徒弟的精神和方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5-27
第3版()
专栏:

学习历代中医带徒弟的精神和方法
卫生部中医顾问 秦伯未
带徒弟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之一。过去中医的培养,除了一部分家传的以外,主要是靠名医互相传授。通过师徒的亲切关系,老师把学问和经验传授给徒弟,再由徒弟辗转传授给别人,造就了更多更高明的人才。
一般人都熟悉,扁鹊的老师是长桑君,张仲景的老师是张伯祖。后来,扁鹊的徒弟有子阳、子豹、子容、子明、子游、子越、阳仪等七人;张仲景也带领了杜度和卫汎两个徒弟。特别是扁鹊,在接受了长桑君的指导以后,对于切脉法有很大发展。到了东晋,王叔和写成了“脉经”,流传到朝鲜、日本、阿拉伯和印度,对世界医学有过巨大的贡献。张仲景是一个已经懂得医学的人,经过张伯祖的教育,加强了临床实践的认识,又苦心钻研了病案和药方,写成“伤寒论”和“杂病论”,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医家必读的经典著作。这说明,中医培养徒弟不光是把个人的学术传授给下一代,还包含提高和发扬的意义。
家传包括父子、叔侄、兄弟等,由长辈负起教导责任,这和带徒弟的性质没有多大分别。由于一脉相承的经验积累,知识比较专门,也造就了很多特出的人才。“内经知要”的作者李念莪,是跟他叔叔学习的,而后又传给他的侄子。江苏青浦何氏从南宋开始行医,传到现在二十多代没有间断过,其中何书田、何鸿舫等都是一代名医。至于伟大科学家李时珍,在继承了祖父和父亲的医学的基础上,发挥了他的智慧和全家的力量,从事药物研究,写成“本草纲目”,引起全世界科学家的珍视。虽然家传的面比较狭窄,但是家传也是培养中医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引起各地的注意。
学生希望得到满意的老师,老师也想得到合式的学生,所以,师徒的结合必须在自愿的原则上,才能建立起很好的关系。金元时代李东垣羡慕张元素的医学,情愿以千金作为贽敬,张元素接受他的诚意,也诚恳地把他教会了;朱丹溪为了寻师,曾经渡过钱塘江,到苏州,到镇江,再到南昌,最后又回到杭州,方才认识罗知悌。罗知悌本来是个怕麻烦的人,见到朱丹溪却很高兴,并且把本领都教给了他。史记上也有一段故事:公乘阳庆的医术非常高明,年纪已有七十多岁,没有儿子可以继承他的医学。后来遇到淳于意,看他对于医学很有兴趣,就无条件地把许多验方教给了他。这里可以看到,前人师徒之间是非常敬爱的,特别是公乘阳庆认识了医学是治病救人的学问,应该传给后人,为广大人民服务,不肯把它带到泥土中去,这种精神是值得现代中医医师学习的。
带好徒弟是承前启后非常重要的一环。老师良好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谦虚的学习态度,也是学好祖国医学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老师方面,罗知悌教朱丹溪是用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的医书,叫他先从理论上钻研。罗知悌还把三个人的学说加以发挥和综合,使朱丹溪都能消化吸收。扁鹊带徒弟的方法是领他们一同会诊,如医疗虢太子的时候,扁鹊说明病情以后,就叫子阳扎针,子豹做熨法和调剂。从这些例子来看,前人教徒弟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且是非常认真指导学生的。在学生方面,滑伯仁曾经写成“十四经发挥”一书,至今推为针灸科的名著。滑伯仁起初跟王居中学内科,为了提高技术,又向高洞阳学习针法。清代叶天士自小跟他父亲叶阳生学医,十四岁的时候父亲逝世,感到知识浅薄,就向他的师兄朱某继续学习。后来,他听到那一位医生善治那一种疾病,他就前去请教,前后请教了十七位老师,把他们的长处都学来了。这又说明了学生要学好,需要用功;除了老师教授以外,还有赖自觉的进修和虚心领教。
中医带徒弟,经常由师徒间提出问题,互相解答,在先前称做问难,相等于现在的讨论。通过这种讨论,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举个例子来说,宋代庞安常的父亲是世医,曾把脉书教庞安常,庞安常认为不够,私下里再学扁鹊等人的脉书,他父亲考查他的学问的时候,同他互相辩论。总之,过去中医带徒弟,虽然没有指出具体的教学方法,然而从上述事实,可以看出他们是从理论学习到临床实习,并且通过讨论的方式,完成其学习过程的。
二千年来,我国医学的发展,是和历代中医带徒弟的工作分不开的。因此,党和政府鼓励中医带徒弟,是十分正确的措施。有人认为既然要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学校,并且正在组织中医进修班和组织西医全面学习中医,何必还要采用旧式的带徒弟的方式呢。这种看法是不够全面的。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人民对于卫生保健的要求越来越高。就目前医务工作者的数量来看,无论如何赶不上客观的需要。如果光靠医学院校培养,数量既少,时间也不允许。中医多数散布在辽阔的农村,一向得到广大农民的信任,以现有五十万中医计算,假设一位中医师能带一个徒弟,几年内就可增加一倍生力军。因此,中医带徒弟的方法同开办学校是没有冲突的。另外,蕴藏在我国医学文献里的丰富遗产,只要下一番整理功夫,是可以发掘出来的;但是文献里面记载的不过是前人知识流传下来的一部分,还有许多活的经验蕴藏在现在中医的头脑里。中医们不可能集中起来都做教学工作,特别是年龄比较高的,如果不去向他们学习,把他们的知识接受下来,这些丰富的活的经验到某一个时期就会失传。因此,过去需要带徒弟,目前也需要带徒弟。
现在带徒弟比过去带徒弟的条件要好:一、老师们的思想觉悟都有提高,认识教育下一代是他们的光荣任务;二、在向科学进军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的号召下,有些人愿意并且有决心学习祖国医学;三、现在的教学法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改进;四、教学和参考书籍比以前要多得多;五、有联合诊所和中医团体的协助。此外,特别要指出的是,有党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切实领导,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现在,山西太谷县城的中医,已经想出多种方法来带徒弟,而且进行得非常顺利。不难想到,其它地方的有学问、有经验的中医师,或许也在开始带徒弟或准备带徒弟了。
中医带徒弟是大量培养中医的又好又快的办法。中医同道们应当知道带徒弟不是一件孤立的工作,而是整个中医工作的一部分。希望中医师们抱着“诲人不倦”的精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期望,发挥一切力量,为加速中医新生力量的增长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