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人们喜爱的消暑用具——舒席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6-05
第2版()
专栏:

人们喜爱的消暑用具——舒席
木杉
安徽省舒城县的特种手工艺品——舒席,是人们喜爱的夏季消暑用具。
现在生产舒席的,是一个九十多人组成的舒席生产合作社。夏季到了,社员们正在紧张地编制大批舒席。为了参加全国手工业展览会,最近他们还编了三床上等舒席。一床是由二十三岁的青年席工张禹编制的,样子非常精细,每寸宽的面积可容纳二十八竹篾,上面编有天安门花纹和发射着金光的五角星。另一床舒席是仅仅学了十一个月的青年席工潘孝本编制的。席子上编的苏联克里姆林宫,在灯光下看去,好像立体的一样:从左边望去克里姆林宫的钟楼是墨绿色的,从右边望去却成了白色,等你用手摸摸又没有任何凹凸感觉,也没有涂上一点颜色。还有一床是老师傅邵文俊编的。这床舒席上,那用竹篾匹编成的天安门上的和平鸽子就跟活的一样展翅欲飞,鸽子身上的羽毛和名画上的鸽子一样逼真。这种手工精细的舒席,表现了席工们惊人的智慧和高度的艺术技巧。
舒席的历史很悠久,在明朝末年就开始有人编制。它是利用节平、光滑、上下一样粗细的水竹,经过破竹、撕杆、刮篾、编制、收边等许多手续精工编制出来的,它不仅有光滑、凉爽、走汗和永不生虫等优点,同时因为篾子刮的匀、柔软,还可以折成五、六寸长的小卷随身携带。这种舒席也很耐用,如果保存得好,可以用上四、五十年。由于舒席具备这么多优点,很早以前就畅销国内各大城市,苏联、人民民主国家和日本、南洋一带。
解放以前,编这种舒席的老师傅怕“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大都不愿把自己真正的技术教给学徒,加上编席工人生活太苦,因此编舒席的产量就越来越少,而且质量越来越差。解放初期,全县会编舒席的只有五个老师傅,每年最多只能出产二百来床。
解放后,特别是建立了舒席生产合作社以后,老师傅们生活有保障了,也把保守多年的编席技术公开了。有二十多年编席经验的老师傅梁守道编席子边收得最匀最直。六十岁的老师傅杨春杰篾刮得最好,一根篾匹经他的手,能刮得跟麻片一样的细和薄。过去他们不愿意把技术教给别人,有时因为怕被别人学去,就躲在房里做。可是,现在经他们耐心教过的新学员,只要一个月就可以编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老师傅们还创造了三角刮刀和半机械化的编席台。老师傅不光在技术上受到人尊敬,有的还参加了共产党,也有的当了舒城县人民委员会的委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