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在各地报纸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6-05
第3版()
专栏:在各地报纸上

在各地报纸上
爱社展览会
当不少农村党组织忽视在农业生产合作社中进行政治思想工作的时候,在报纸上强调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特别是介绍一些好的政治工作方法是很有意思的。五月十五日,湖北日报就介绍了南漳县清泉第一合作社向社员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一种生动活泼的方式——爱社展览会。这个展览会是乡的党支部和合作社社务委员会针对部分社员集体观念不强的情况而举办的。它运用实物来进行好坏对比。例如,展览会上展出了九头耕牛,其中有四头因为饲养的人细心喂养而变壮了,有五头却因为有些社员不好好喂养而病了、瘦了。会上还展出了十一件保管得很好的农具和五件由于保管不好而损坏了的农具。两种不同的情况说明了对待社内公共财产的两种不同的态度。耕牛和农具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在展览会上却鲜明地表扬着一些社员,批评着另外一些社员。湖北日报在编者按中称这种展览会“是向社员进行爱社教育的一个好方法”,一点也不过分。
不过这个展览会也有缺点。它除了展出耕牛和农具外,还有第三个内容——“组织了爱社与不爱社的典型人物在会上现身说法”,“介绍自己的思想”。在展览会上组织先进的社员谈谈自己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的体会,自然是可以的;但是同时要那些认识比较模糊、思想比较落后的人在会上“现身说法”(实际上是当众检讨),这就值得考虑了。这样做不但不能鼓励人们对思想落后的社员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而且容易助长少数人用粗暴的态度对待落后的社员。湖北日报没有指出这一点,不能不是一个疏忽。
“漏酒公司”的变化
住在重庆市的人,有很多都知道本市有一个“漏酒公司”。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公司真的叫“漏酒公司”,而是因为这个公司许多酒库的酒流到了屋外。这个公司就是重庆市专卖公司。自从四川日报去年三月揭发了漏酒的事以后,已经相隔一年了。读者常常关心地问:“漏酒公司”现在变得怎样了呢?还漏不漏酒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四川日报最近派记者访问了重庆市专卖公司,并在五月十六日发表了“‘漏酒公司’的变化”的访问记。它告诉读者:这个公司的许多酒缸已经不漏酒了,全公司酒的实际损耗率比中央商业部规定的指标还降低了3.65%。
访问记还用许多事实,说明了变化的来之不易。在报纸上揭发了“漏酒事件”之后,这个公司的有些领导者认为专卖公司成了“黑牌子”了,并说漏酒是“在所难免”。有些职工也受到这种影响,怕别人说自己是“漏酒公司”的干部。为了克服这种种困难,公司的党组织领导职工检查批判了消极情绪;领导人员改变作风,深入基层总结和推广了先进经验;公司又制定了工作责任制度。这样,他们才解决了漏酒这个老问题。
读者会以满意的心情来读“‘漏酒公司’的变化”这篇访问记的。满意的是:这个公司确实改进了工作,而报纸又热情地报道了它的变化。现在,有些报纸在提出批评以后,只满足于刊登被批评者三言两语的检讨,却不反映改进工作的情况。这种作法就引起了读者的责难。
真的“没有办法”吗
五月十二日的山西日报登了一篇文章:“原来是一位党的监察委员会的副书记”。它揭发了这样一件事:在中共阳泉市监察委员会机关的一次党的小组会上,四个人一面打着扑克牌,一面讨论了其中一人要求发给救济费的事情。不久,申请救济的人领到一百元救济费。但是,这笔钱不是拿去解决生活上的困难,却被他用来把半旧的呢大衣换成了崭新的呢大衣。
又是在一次党的小组会上。会的内容是根据机关支部的意见,要那位领救济费的人作检查。不料他不但不作深刻的检查,反而怒冲冲地要求同志们相信他。小组会就这样无结果地收了场。两个月后有人问机关的党支部,事情处理得怎样了?支部委员们说:“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原因是:领到这笔救济费的人,是中共阳泉市监察委员会的副书记。
真的没有办法吗?办法是有的。这个机关的两个坚持原则的同志,就找到了一个办法。他们给山西日报写文章揭发了这件事情,报纸支持这个批评。这样,这件丑事就被暴露在广大群众面前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