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增产酒精的能手——记苏国进同志用黑霉菌制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6-08
第2版()
专栏:

增产酒精的能手
——记苏国进同志用黑霉菌制曲
叶圣陶
1952年底,苏国进同志在浙江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济南酒精厂工作,在制曲车间当技术员。
济南酒精厂是我国目前最大的酒精厂,总分厂每天的原料要用白薯干二十几万斤。用白薯干做酒精,先把白薯干煮烂,加上曲,使白薯的淀粉变成糖,然后加上酵母,使糖变成酒精。制曲就是使霉菌在蒸熟的麸皮上繁殖。霉菌含着很多糖化酵素,能使淀粉变成糖。每天的原料二十几万斤白薯干,就得用曲三万多斤。
济南酒精厂里最主要的生产车间有两个。一个是发酵车间,就是把淀粉变成糖再变成酒精的车间。一个是制曲车间。发酵车间已经机械化了。制曲车间呢,几乎全部还用手工操作。苏国进同志想,许多酒精厂都注意酵母,认为酵母是酒精产量多少的主要关键,可是制曲也同样重要。要是霉菌在麸皮上长得不好,就不能使原料里的淀粉全部变成糖,糖少了,酵母虽然好,酒精的产量也不能提高。霉菌在生长的过程中,各个阶段需要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用人工来调节不是件容易的事。并且工人也太劳累,制曲室又热又湿,常常跑出跑进,很容易害感冒,年数多了,还会闹关节炎。要改变这种情况,非使制曲车间也机械化不可。
苏国进同志想,制曲室应该有自动调节温度的设备,应该用喷雾机和通风机调节湿度。一木盘一木盘的曲时常要上下翻动,在上的木盘调下来,在下的木盘调上去,这太费人工,应该用自动传送带代替木盘。他在学校里并没学过机械化制曲,费了不少心思,才把机械的草图画出来。正在这时候,他学习了总路线,明白了国家首先发展重工业,对一般轻工业,要求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潜力,提高产量,积累资金。领导上也屡次向他说明国家的政策。照他的设计,现有十二个制曲室要全部重建,要花很多钱,这怎么成呢?他就抛弃了这一套不切实际的想法,开始帮助工人改进操作方法和劳动组织。
济南酒精厂制曲的操作原先是这样的:麸皮蒸熟和杀菌以后,拌了种曲(做种的霉菌)在制曲室里装入木盘,十几个木盘一叠,放在那里,曲做好了,一叠一叠的木盘搬到楼上去,把曲倒出来,让它干燥。每一个制曲室里都有两批曲,一批是半成品,一批是新制品。苏国进同志想,霉菌在生长的初期和后期,需要的温度和湿度不同,两批曲放在一起不是个好办法。工人把一叠一叠的空木盘搬下楼来,又把成品搬上楼去,太劳累了。制曲室的门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温度和湿度也不容易保持。他就改进操作方法。一个制曲室里只放一批曲,同时开始做,同时做好。做好的曲就在制曲室里倒出盘来,装入麻袋搬上楼去。这样一来,不但温度和湿度可以随着霉菌的生长适当调节,而且不用把木盘搬下楼搬上楼了。木盘的数量既可以节省一半,工人的体力劳动也大为减轻。又因不必像以前那样常常跑出跑进,害感冒的人也减少了。制出来的曲,质量却比以前好得多。
苏国进同志又在增产方面动脑筋。他想,要使酒精增产,必须充分利用白薯里的淀粉。要充分利用淀粉,就得制出更好的曲,使淀粉差不多全部变成糖。他开始在霉菌的品种方面想办法。一般酒精厂制曲都用黄霉菌,济南酒精厂也用黄霉菌。黄霉菌有许多种。苏国进同志找二十几种黄霉菌来试验比较,看哪一种的糖化酵素力量最强,产酒精最多。最后找到了三种比较好的,但是跟当时厂里用的相差并不大。有一天,苏国进同志在苏联的“微生物学杂志”上看到一段消息,说苏联已经采用液体制曲了(就是让霉菌在液体里繁殖)。他就想到厂里煮白薯干,采用了苏联的先进经验,加水的分量增加了一倍,结果很好。
制曲为什么不可以学习苏联呢?液体制曲要有机械设备,目前还做不到,但是,除了这一点,难道就没有别的经验可以学习吗?他就到处搜寻苏联制造酒精的技术资料。但是在书店里,讲酒精工业的书几乎没有,找了好久,才找到一本原文本的苏联克里蒙夫斯基所著的“酒精制造工艺学”。
这时候,苏国进同志自修俄文没有多久,还看不懂原文本的书。他想,等学好了俄文再看,怎么来得及呢?生产任务这样紧,一定要想办法把书看懂。他就拿了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把一句话里的生字全查出来了,然后揣摩全句的意思。这样看书当然很吃力,但是他相信在这本书里一定可以找到提高生产的方法,无论如何要硬着头皮把霉菌这一章好好看下去。他一天也不间断,一页一页地往下看,终于找到了获得优良霉菌的方向。书上说,用黑霉菌制曲比用黄霉菌好。黑霉菌的糖化酵素能耐热耐酸,力量也强。苏国进同志像发现了宝藏似的,连忙把讲黑霉菌的一段全部查明白读清楚,还从别的书和杂志上找到了一些关于黑霉菌的资料。经过了仔细的研究,他要求领导让他做实验试一试。领导支持了他的要求。
厂的领导写信给北京的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要来了黑霉菌。他先做小型试验。黑霉菌也曾经有人用过,但是不曾交流过经验,找不到黑霉菌制曲的记录。苏国进同志只有从头做起,暗中摸索。一连两次都失败了,不知道为什么黑霉菌制麸曲老是长不好。这时候正是新年,苏国进同志也顾不得玩了,埋着头在家里查看有关的资料,跟两次失败的记录作比较。他发现他用了培养黄霉菌麸曲的方法培养黑霉菌麸曲,忽略了黑霉菌的特性。黑霉菌在生长的时候,需要的温度和湿度都比黄霉菌高。过了新年,他又开始实验,提高了温度,又加多了水分。这样一来,黑霉菌果然在麸皮上长得很好。他就用这黑霉菌跟黄霉菌做比较试验,结果是用黑霉菌曲比用黄霉菌曲,发酵含酒量一般要高0.3%到0.4%。接着又做了五次试验,成绩都不错,有一次提高了10%。
1955年,济南酒精厂的生产任务很重,上级不但要求这个厂完成国家计划,还要求在不增加原料的条件下增产酒精一百五十吨。开头两个月,厂里的生产情况不很好,都没有完成计划。全厂人人都着急。因此,领导上更重视苏国进同志的研究,见他的试验初步成功了,马上作出决定,要求全厂支持他试验制曲,还给他研究的时间和必要的设备,拨给他一间房间。在普通房间里制曲,跟在玻璃瓶里种曲室里培养,情形又大不相同。在玻璃瓶里种曲室里,温度容易控制,湿度不大会改变,空气里的杂菌也不容易进去。在房间里,不但温度难以保持,水分也容易蒸发,空气里的杂菌更没法提防。苏国进同志却没有考虑到这些,以为在玻璃瓶里种曲室里试验已经成功,再不会有什么困难了。不料试做了四次,一次也没有成功。做出来的曲好像死面块,很结实,只在表面上有一点儿白色的菌丝,心子里全都发了灰。有人就说:“小量试验还没有把握,大量生产的时候更加不容易控制了。还不如照旧用黄霉菌来得好!”
苏国进同志很苦闷,他怕将来大量生产,困难会更多,会给国家造成很大的损失。加上他一连紧张了十几天,精神很疲倦,信心不免有点儿动摇了。但是一转念间,他觉得决不能辜负领导和群众对他的期望,给他的鼓励。黑板报正在督促他呢,“苏国进同志,大家等待你最后成功!”他的青年助手张秉齐给他谈山东新华制药厂王志强研究搪玻璃的经过,说:“王志强失败了二百多次,才得到成功。咱们只失败了四次,算得什么?”厂长派了几个有经验的工人帮助他。党委书记还找他谈话,鼓励他坚持试验,说:“碰到困难,更要拿出勇气来。你可以跟工人同志商量商量。”这句话把苏国进同志提醒了,“对啊,我只管一个人埋头钻研,为什么不找大家商量商量呢?问题很明显,还在温度和湿度上。我得跟大家商量商量,用什么方法来保持温度,提高湿度。”
苏国进同志就主动地找有经验的工人和有关技术员商量。黑霉菌需要的水分多,水分少了,繁殖就慢。繁殖一慢,生长一不旺盛,室内的温度很容易下降。于是打开暖气管来提高温度。但是暖气管一开,温度一提高,室内更加干燥了,黑霉菌更加长不好了。工人张秉齐向苏国进同志提出建议,在制曲之前,麸皮里加水的分量还要多。当时苏国进同志已经给每斤麸皮加十一两水,张秉齐说不妨试一试,每斤麸皮加十二两水,看结果怎么样。苏国进同志采纳了这个建议。室内温度下降的时候,他们就把蒸汽直接喷进去,不开暖气管加温。他们又在墙上喷水,地上洒水,充分保持空间的湿度。在这样的安排下,试验居然成功了,做出来的曲又松又软,简直像鸡蛋糕似的,里里外外都发黑,这表明黑霉菌在麸皮上长得非常好。于是在发酵车间工人的配合下做了三次四百斤原料的酒精发酵试验。三次试验的结果,淀粉产酒率达到54.4%(以白薯干和麸曲所含的淀粉来计算,就是一百斤淀粉制成54.4斤酒精),不但比用黄霉菌产量高,而且超过了国家计划指标。
用黑霉菌制曲终于试验成功了,领导上马上决定大量生产。这时候已经是五月底,天气很热,空气干燥。苏国进同志采纳工人张乐林的建议,在曲上喷水,保持湿度,曲照样做得很好。六月四日,发酵车间开始正式用黑曲生产,四天以后,第一缸酒精做出来了,每一百斤淀粉产酒精53.19斤,超过厂里的增产节约计划指标1.16斤。苏国进同志这才松了一口气。从前年11月到这时候,从用小试管培养黑霉菌到产出第一缸酒精,他一共忙了七个多月,大大小小的制曲和酒精发酵的试验一共做了四十八次。他回想这七个多月间,有好几次几乎放弃了试验,幸亏党和领导经常教育他,支持他,群众不断鼓励他,帮助他,他才坚持下来,得到成功。但是用黑霉菌制曲酿造酒精还只是开始,经验还不够,把握还不大,许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他想,只要听党的话,在工程师指导之下,虚心学习,时常跟工人和技术人员共同研究,时常得到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和苏联专家的帮助,这些问题一定能够一个一个解决的。
济南酒精厂用黑霉菌酿造酒精,仅仅在1955年下半年四个半月里,除保证国家计划的完成外,还在不增加原料的条件下增产酒精153.5吨,节约白薯干46万多公斤,为国家创造财富二十万五千多元。现在全国有许多酒精厂也采用了黑曲,虽然黑曲的质量还比不上济南酒精厂,但是比较用黄曲的时候,淀粉产酒率都提高了不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