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阅读
  • 0回复

为了使岷江早发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6-09
第2版()
专栏:

为了使岷江早发光
本报记者 李策
岷江发源于四川西北的岷山山脉,穿过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群山,奔流南下,经过川西平原,在宜宾跟金沙江汇合,流入长江。人民政府为了适应四川工业、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重新勘测了岷江的水力资源。1955年七月,三位苏联专家走遍了岷江上游,观察、分析以后,建议综合利用岷江水力资源。根据这个建议,在岷江上游将要建设几座较大的水力发电站。岷江中、下游两岸城市的工业、农村将得到充分的水源,丘陵地带将可以引水灌地,增加水田一百万亩以上。岷江上游的木材,将顺着岷江漂流下来。
去年七月以来,国家对岷江水力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勘测。勘测队伍不分白天黑夜,风吹雨淋,带着仪器、帐篷,走遍了岷江两岸广大的土地,访问了岷江两岸的大小支流。他们成年累月地过着流动的野外生活。
全队开展了劳动竞赛。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多,碰上多雨季节,不好测量。张肇南领导的小组采用“插旗法”,保证了隐蔽地区测量的质量。岷江上游水流湍急,陈历之、张自荣创造了“架空测探法”,测量江的横断面。
很多队员都不熟悉业务。懂得一些业务的人,也跟工作要求相差很远。大家就在现场努力学习。测量工人吴学诗被调去领导一个由实习生、临时工人组成的勘测小组,就跟组员们共同研究技术,一丝不苟地遵守苏联测量规范和操作规程,测量的进度和质量都符合要求。张国华领导的小组,都是实习生,在工作中碰上困难,就翻课本找讲义,共同研究。他们晴天爬高山,雨天跑丘陵地带。为了节省从测量地区到住宿地的往返时间,他们有时带上两天干粮在野外测量。白花滩是岷江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他们主动地跟另一个小组做了八公里的“大刮面图”,弄清了这一带地质构造,及时地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设计资料。
别看队员们工作得十分紧张,家务事料理得却不好。在住宿地,脏衣服、臭袜子到处都是。护士们每天走几十里路到各个宿营地、勘测区进行巡回医疗。邓朝芬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每到一处,除了医疗以外,还给队员们补衣服、晒被盖,打扫屋地,帮助炊事员切菜煮饭。她甚至很不客气地催促队员们换衣服,洗袜子。护士邓尽忠,代替生病的队员工作。去勘测地区的时候,他还给队员们送饭、送通知,带去人们最关心的信件、报纸。碰上炊事员没柴烧,就帮助砍柴。在护士们亲切的关怀和督促下,队员们的穿衣、吃饭和环境卫生,现在都很像个样子了。
岷江两岸地方党委、行政机关竭力支持勘测队员们。勘测队员们走到岷江源头,那里地旷人稀,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的领导机关就派人给他们带路。进行经济调查的时候,有关县人民委员会都派出十几个工作人员协助他们。邮电部门接到给勘测队员们的信件、电报,当作急件处理,常常派专人专送。公共汽车公司看见队员来搭车,无论旅客怎样多,都设法叫队员们先走。各地粮食、商业部门,保证队员有充足的粮食、物资供应,并且给予各种方便。队员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受到热情的招待。这是不难理解的,人民盼望岷江水力发电站早点发电,随时愿意为水力发电站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