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阅读
  • 0回复

我们一定能消灭螟灾——杨惟义代表的发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6-22
第6版()
专栏:

我们一定能消灭螟灾
——杨惟义代表的发言
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说明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我表示完全同意。
过去的反动政府,不做什么建设的事而年年闹亏空,财政上的赤字,不断增高,除了依靠所谓“美援”,借外债度日外,就穷得没有办法。解放以后,百废俱兴,建设事业,突飞猛进,国家的财政经济,又能日益雄厚而非常巩固。这些事实,全国人民所共睹而感到最欣慰的。听了李副总理“关于1955年国家决算和1956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以后,使我有无限的兴奋和感想。去年我国的建设,比前几年更多而规模又更大,不但是不会因为建设的任务多而国家的经济上会感到不够,并且在年终结算时,还盈余了101,000多万元,事体越做得多而经费越用不完,把以前的一个穷国家,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变为现在很富足的国家,这真是国家财政上的奇迹,值得庆贺。
现在我想向各位介绍一些关于江西方面治螟工作的情况,这与国家的粮食增产很有关系,或许可供大家参考。
解放以前,江西常有螟灾,有时全省稻谷所受到螟害的总损失可达百分之二、三十以上,即是平常年岁,亦有10%左右的损失,没有螟害的年成,那是绝少的。个别地方会严重到全郊都是白穗,颗粒无收。1949年刚解放时,本省党政领导,曾亲眼看到这种现象,非常关心,就在1950年冬季起,掀起了全省性的群众灭虫运动,直到现在,经过6年,基本上已经是克服了螟灾。以前那样满郊都是白穗的景况,现在是不复见了。近几年来,由于广大群众,在治螟的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新的经验,对于粮食生产,可以有些帮助,请让我稍为谈谈:
一、“三耕”治螟——自1950年以来,江西治螟所用的方法是一种三耕治螟法。什么是三耕?即是积极秋耕,普遍冬耕和提早春耕。用这种方法何以能治螟虫?因为稻谷收割后,所遗留在田里的残余稻根以及田里的各种杂草,就是各种害虫和螟虫的巢穴,应用耕耙的方法,把它们耕埋到深土里,就可以杀死它们。在解放以前,自秋收以后,江西全省约有三分之二的稻田,都是不利用来再种植,让它荒芜休闲,保护螟虫和其他各种害虫过冬。问题就出在这里,以前螟灾之所以年年有,这是最主要的原因。针对这个毛病,所以应用耕耙的方法,来作根本的消灭。能在秋季把休闲田耕完最好,否则应在冬季去普遍耕完,冬季不能耕完,必须在次年于螟虫未化蛾飞出以前,就要提早去耕,才可杀死螟虫和其他害虫。经过这6年来,由群众证明,凡是三耕工作做得很彻底的地方,不但不会有什么螟灾,其他害虫,亦可相应减少。三耕工作,如能结合深耕,更有杀虫的功效。只是农民种植红花草的习惯,是不耕而种的,这里面的螟虫等,还不易消灭,必须另找其他办法,来补救这个缺点。
二、随割随耕——从江西农民的生产经验中,得出这样的总结:即是不论早、中、晚稻田,收割了以后,如能争取时间,随即耕耙,是最能杀虫的。早稻和中稻收割时,最要注意这一点,可把早、中稻田中的害虫,杀死在原来的稻田中,而免迁移到其他稻田里去为害。早稻收割时,最好要做到“上午割早稻,下午插晚稻”,“上午黄,下午青”。
这是杀虫最扼要的技术。因为早稻收割了以后,若是不立即去耕耙,原有稻田中的各种害虫,失了隐蔽物而又没有食料可吃,就会四处纷飞,各方蹦跳,迁徙到附近晚稻苗上,或其他作物上去求生,晚稻或其他作物,就要遭殃。如能随割随耕,便可把各种害虫,立即耕埋到深土中去,收拾它们的老命。要想晚稻上的害虫少,这一个措施,是不可不注意的。即是不种二季晚稻的田,也不能不耕,让它荒弃,这是最有害的。应当赶快耕耙,种植秋季的旱作。这个办法,不只是水稻田应当如此去做,其他庄稼田地,收割了以后,都应当抢快去把田地耕翻起来,这是很有益处的。
三、早播早插——近年来,江西农民群众,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生产技术,即是早晚两季水稻,都要争取早播早插。应用这个方法,不但能起到增产作用,同时亦可减少螟害和其他虫灾。迟播迟插都不相宜,常会减产而受螟害。早稻采用早熟丰产的品种如南特号,实行早栽,就可早收。早稻早收,晚稻亦可以早插。晚稻早插,自然可以早收而能避免当地的秋旱和第四代的三化螟为害,因此就可以得到丰收而没有螟害。这种办法,江西各地正在推行。
四、推行“三变”——近年来,江西省委大力推行“三变”的种稻制度,已经成功。什么是“三变”?即是要把“旱地变水田”,“单季稻变为双季稻”和“中稻变早稻”。事实证明,这种制度是很好的,已经推行全省,可以增加土地的利用率,可以扩大耕地的复种指数而能起到很大的增产作用。同时,因为扩大了复种的指数,即可减少秋冬季的休闲田。这种休闲田,以前每年仅在夏季种一次水稻,而秋冬两季多是不耕的,让它长满杂草,保护各种害虫过冬,所以螟虫就不易除治。现在推行“三变”,增加秋冬季的复种,把它耕掉,害虫亦被杀灭。推行“三变”,又可以逐渐减少混栽区、间栽区和一季中稻区的面积。这三种稻区,最易使螟虫得到不断的食物,给螟虫和其他害虫的发生,造成最有利的条件,顶要不得。推行“三变”,可使这些害虫有一段时间得不到食物而自行消灭。
五、消灭杂草——杂草等于恶霸,社会中有恶霸,人民不得安生,田里有杂草,庄稼斗争不过它,就生长不起来,道理是一样的。它不仅是能夺取田土里的肥料,妨碍作物的生长,并且还能隐藏各种害虫和植物病菌,招致各种病虫灾害。尤其是田埂上的杂草,所隐藏的害虫更多,已经查出了有五百多种。田里没有东西可吃时,它们就藏在田埂上度日;田里种了庄稼,它们就由田埂上跑下田去为害。所以田地中和田埂上以及田地附近的杂草,都必须把它铲得精光,既可以消灭病虫害,又可以大量积肥,真是一举两得。这项工作,江西农民现在是很注意了,尤其是赣南各县,比较做得更好,有的地方,能把田埂铲得三面光。杂草中尤以稗草为害最大,必须注意。如能消灭稗草,全国稻谷自可得到更多的增产。
六、用药除治——现在我国自己能制造杀虫药,对于害虫的防治工作有了莫大的便利。江西方面和其他各省一样,亦预备应用六六六等药来作重点的防治,主要是用在二季晚稻上,当然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但是药剂的数量还不够普遍应用,没有药剂供应的地方,仍是应用上面所说的各项方法,来防治害虫。
七、保护蛙类——蛙类对于农事极其有益,能吃不少的害虫。田间如无蛙类,害虫不知要多到如何程度。江西境内和其他各省一样,常有人大量捕食青蛙,这是很不合理的。应当劝告群众,注意保护蛙类。
总的来说,防治螟灾和其他虫害,都是极有办法的,并且方法很多,千头万绪,也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说完的。上面所述,只是几项最有关键性的方法,如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灵活运用,不但可以防治螟灾,其他害虫亦多少可以防治。各地农民在生产实践中,已经创造出不少的好方法,只要能杀灭螟虫,能防止其他虫害,任何方法,都可应用。不要以为治虫没有办法,而是方法很多,各地没有很好地去总结,没有很好地去推广应用。当然,现在所用的防治方法,不能说是已经尽善尽美,但在目前,尚可解决问题,以后再加调查研究,再去总结群众的经验,自然可以逐步提高技术。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中的第十八条已经指出:从1956年开始,分别在7年或12年内,在一切可能地方,基本上消灭全国10大病虫灾害。我认为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螟灾是10大病虫灾害中为害最大的虫灾,必须赶快去消灭它。我们要有信心,要有决心,要为消灭全国螟灾而共同努力。贵州省民族工作情况——杨 汉 先 代 表 的 发 言
李先念副总理、彭真副委员长和廖鲁言部长的报告,我认为完全符合实际,我完全同意和拥护。现在我就贵州省民族工作方面的情况,发表一点意见。
一年来,由于中央和毛主席的正确领导,各级党政领导认真的贯彻执行了民族政策,贵州省各族人民的建设事业,得到了很大的进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截至今年春季全省的少数民族地区已和汉族地区一道实现了初级形式的合作化,并且还办了一批高级社。少数民族较多的县分入社农户也都达到了80%以上。合作化运动中,注意照顾了民族特点,少数民族人民的生产情绪很高,去年的冬耕积肥和今春的播种工作,大都已完成了计划。例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今年的播种工作比去年提早约半月左右,该县龙街区的播种面积和施肥量平均比去年增加50%左右,有的社出工人数达到了98%。据少数民族聚居的册亨、望谟、关岭、黄平等十来个县的统计,1954年还不很习惯翻犁冬田冬土的地区,在去年冬天翻犁的田土就有80%以上。合作化运动在我省少数民族地区,已获得很大的成绩。
但是,在农业合作化和农业生产中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和问题。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少数民族社会情况调查了解不够,宣传民族政策也不够深入,因此,有的地区不能很好的在现有基础上切合实际的开展工作,发生了一些问题,例如在合作化运动中,有的地区对少数民族历史上遗留下的应当适当照顾的“麻园”照顾得不够,以致在某些地区引起了部分少数民族的思想顾虑,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因为“麻园”是少数民族衣服原料的来源地,他们经过多少年,甚至十年才搞好一个“麻园”。合作化运动中,在留给少数民族的自留地时,“麻园”留少了或者是没有留,少数民族的“麻园”少了,衣服就成了问题。又如有的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因为建社较快,事前没有作好充分准备,事后缺乏具体领导,曾经在一个短时期内使副业生产停顿,影响了农民的收入。例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法地、龙街几个区,今年四月间有少数农民原系缺粮户,他们已经得到购粮证,但由于合作化后副业生产停顿,手边没钱,一时感到生活困难。据了解,该地天桥小学、石门小学、石门中学等的学生数均比去年下半年减少了约五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这都是由于片面强调集体化,只注意农业生产,忽视副业生产,使社员收入减少所造成的结果。此外,在推广新式农具中也有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作法,如七寸步犁、双轮双铧犁在贵州的某些地区都不很合用,有的地区只盲目追求推广数字,不顾是否适用,结果许多农具被放着和“挂”着,贵筑县高潮农业生产合作社,现在就挂有几部双轮双铧犁和两部七寸步犁。希望有关业务部门调查研究,供给适用山区的农具。上述这些缺点,有的是工作中或多或少难于避免的,但也有的是由于粗枝大叶缺乏预见性所产生的。这些缺点虽然已经克服或者正在逐步克服,可是今后仍然必须注意,特别是在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更要注意。
培养民族干部方面,几年来本着大力培养民族干部的方针,通过各项工作,已经培养出一万名左右的脱产干部。这些干部有不少在各级领导岗位上担任着重要职务。关于提高民族干部的质量问题,注意了在工作中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帮助和采取轮训的办法,使少数民族干部的政治、文化和业务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目前培养民族干部的工作,发展得尚不平衡,今后应注意少数民族妇女干部的培养,加强培养少数民族的科学技术干部。这样才能适应各项工作的需要。
我们一定要和贵州各族人民一道更好的把我们的工作作好,努力克服我们工作中的缺点和问题,大力宣传民族政策,学习和宣传高级社社章,为彻底实现1956年的国家预算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