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阅读
  • 0回复

“日本电影周”所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6-24
第3版()
专栏:

“日本电影周”所感
夏衍
在中国第一次举行的“日本电影周”,已经在全国各大城市揭幕了。
不止一次听到一种共同的反映:“这些影片太‘苦’了”,“太感伤了”,还有一位同志在他的观后感上安上了一个题目:“日本的悲剧”。
是的,这次放映的五部故事片没有一部例外地反映了战前和战后的日本普通人民的生活,而这些生活,和我们过去看过的“不,我们要活下去”和“混血儿”等等一样,都是凄惨、沉痛和使人悲愤的。不少观众带着复杂的心情来看这些影片,可是看了之后,都为这些善良的剧中人的运命而流了同情的眼泪。艺术反映了真实,谁能说这不是日本人民的真实的悲剧?
包括用小喜剧形式来表现的“正是为了爱”在内,这五部影片都是悲剧,也应该说,都是使人深思的悲剧。
“二十四只眼睛”里的大石久子,“这里有泉水”里的速水明和佐川鹿子,“正是为了爱”里的道江、国子、八重子,“战火中的妇女”里的牧村夫妇,甚至“没有太阳的街”里的加代,都是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尽管生活在斗争剧烈的时代,他们都不是有政治觉悟的人,他们要生活,他们也都有各自的“卑微的理想”,大石久子只希望能让她平静地教育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速水明和佐川鹿子只是为了热爱“纯正的音乐”,牧村和淳子也只想不受战争的干扰,让他们能够过平静的生活,……因袭的观念和道德束缚着他们,在战火中,他们也都是“谎言的罗网”的牺牲者。一方面,他们都是“小人物”,他们没有奢望、更没有野心,但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没有凭借,没有依靠,没有自觉到自己是运命的主人,任何灾难都要转嫁到他们身上,任何容忍和妥协都不能改变自己的运命,这才使他们在苦难中慢慢地、合乎逻辑地睁开眼来,在人民群众中间发见了唯一可以滋润他们、支持他们的活命的“泉水”。我们不能说这些悲剧中间没有欢乐和微笑。当“二十四只眼睛”的后一代把一辆新的自行车送给他们的“老师”的时候,大石久子揩干眼泪,笑了,当一个穷苦的女孩把一束野花献给特地到乡下来演奏的钢琴家的时候,佐川鹿子拂除掉重压在她心上的苦闷,爽朗地笑了,当未婚的媳妇来安慰失去了儿子的母亲的时候,这位日本的“符拉索娃”想起了自己值得骄傲的儿子,幸福地笑了。这些都是带着眼泪的笑,都是突破了深重的苦痛而发出来的笑,因此,这种笑也就意味着同情、觉醒和力量。这是普通人的笑,不是魔鬼的笑。日本社会党议员下川在解释为什么要拍摄“战火中的妇女”这部影片的时候说:“我们拍这部影片,为了要使人们懂得,所谓战争,就是使人变成魔鬼。”我想,每一个看过这些影片的观众都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胜利的将永远是人而不是魔鬼。
除去“没有太阳的街”中的萩村和高枝之外,这些影片中并没有表现自觉了的斗士和正面的英雄人物,但是,我们在这几部影片中都看到和体会到了普通日本人民的朴质、善良和求生的韧性。参加制作这几部影片的电影艺术家们真实地描写了这些平凡人的苦难,揭露了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使观众深切地懂得和平的可贵,使观众懂得和平只能用自己的力量来争取,这就是对魔鬼的控诉,这就是对善良的人民的激励。
看了这些影片,使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篇有名的杂文的题目:“为了忘却的记念”。让日本人民忘却这些噩梦一般的灾难吧,但,当日本人民为了要永远忘却这些苦难而设计新的生活的时候,真实地记录了过去时代的这些影片,仍将是值得记念的作品。
据说,日本教职员工会正在摄制一部新的影片:“夜尽黎明来”,我觉得这个片名很好。亚洲的黑夜已尽,日本的黎明就快要来了,愿我们的日本友人有更高的信心,更大的力量,让太阳照遍日本的每一条街,让千千万万双年青的眼睛发出胜利的光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