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幸福的晚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05
第3版()
专栏:

幸福的晚年
沙军
在夏收季节将要到来的一天,我访问了北京郊区张郭庄乡中捷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这里,一望无际的麦田,金黄色的波浪随风动荡,发出清香;布谷鸟唱着清脆的歌,给社员们传报丰收的喜讯。
一个年老的社员站在麦田旁边,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庄稼!生活在今天,真算是有福气啊!”在他的刻满了皱纹的脸上,添上了一层青春的光彩。
这个老社员叫秦德林,六十七岁了,是一个孤人。他在旧社会里给地主干活,劳碌了一辈子,到头来两手空空,只落得这一条无亲无靠的老命。土地改革的时候,国家分给他六亩土地,因为他的血汗早已叫地主吸干了,干不了重活,六亩地荒了二亩,其余四亩也种得不好。一年当中需要吃半年的救济粮。
1953年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秦德林入社以后,生活才算有了好转。社里因为他年岁大,体力弱,分配他饲养牲口。这个活对他很合适。入社第一年,他就挣了1510个工分,买了新衣,添了新被。1955年,他挣了1955.5个工分,折合三百四十元人民币,除吃穿零用以外,还有一笔余款存入信用合作社。今年从春季到现在他已挣到1300多个工分,到年底可增加2500个工分。日子越过越有意思了,眼看着麦子就要丰收,又要增加收入,回想过去,秦德林怎能不感慨呢!
像秦德林这样的老弱孤寡社员,中捷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一共有一百零九户,一百九十人。这些人,在旧社会里,有的从小就失去父母,有的老年缺少子女,有的中年失去了丈夫或妻子。他们各人有各人不幸的遭遇,在旧社会里,过的是冰冷的岁月。在土地改革当中,他们虽然都分得了一分土地和农具,但是因为缺乏劳动力,收入不多,生活仍然赶不上一般农民,绝大多数人都离不了人民政府的救济。
这些老弱孤寡户当中,完全丧失劳动力的有十三户,二十二口人,他们的衣、食、住完全由合作社包下来了。合作社保证他们吃得饱、穿得暖,有病给医治,死亡管埋葬。社里根据每户生活上的实际需要,把钱调拨到信用合作社。把粮食调拨到供销合作社。各户应得的钱、粮记在各户的名下,并发给证件,可以随用随取,不受一点限制。逢年过节,还多给一些,并且派专人去看望他们。社员金老九是个八十岁的孤老头子,去年入冬以后,他身体弱得不能动弹。社里派一个人专门照料他,给他做饭、洗衣服、生炉子取暖。他想吃点好的,社里就派人去买鲜肉,给他包饺子吃。老人感动得说:“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还会有这样幸福的晚年。”
当我去访问七十多岁的梁李氏老太太的时候,她刚抱了一捆干柴回到家里,她让我坐下,转脸对领我去的社员于之中说:“老弟,还有一捆留在合作社的场院里,劳驾你替我背回来吧。”谁知话刚说完,社员张楷之已经把那捆干柴背进门来了。一种伟大的阶级感情深深地感动着我,我不知道怎样开始我的访问了。这时,梁老太太一把拉住我的手说:“同志,你看看,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多好的人呵,多好的社呵!社里给我麦子、小米、高粮、花生、红薯、煤、柴……真是要什么有什么,有吃的,有用的……。”我要知道的事情,她一古脑儿都给说出来了。
梁李氏是还能够从事些轻劳动的人,在社里像她这样的人是不少的。他们虽然大多数都年近七十,但有着长期从事劳动的习惯,现在还要作一些轻微的劳动。社大事多,有大活,有小活,有重活,有轻活。社里在进行生产安排的时候,总是把小活、轻活分配给他们做。比方,在进行春耕准备工作的时候,就让他们粒选种子、剥花生、扫街道土、拣粪;在夏季生产当中,就让他们到地里拔草、拣石头;在秋收时节,就让他们摘棉花、剥玉米。至于一些不能做农活的老太太,就组织她们到托儿所去帮助照看小孩子。这些老弱孤寡户在入社以前,有三十九户常年靠政府救济;入社以后,其中二十九户只靠自己的轻微劳动,就能够生活得满好了。据社里统计,这三十九户,今年生活开支约需三千二百九十二元,按社里给他们安排的轻微劳动应得的报酬计算,他们可以收入四千六百九十三元。应得的报酬超过了他们实际需要的开支。
中捷友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对老弱孤寡户无微不至的关怀,使他们觉得自己有了美满的归宿,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劳动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很多老年人都主动找活干。七十多岁的社员张振平经常自动地上山背草沤肥料。前面提到的秦德林,1954年还被选为北京市的农业劳动模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