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阅读
  • 0回复

欣闻百家争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05
第7版()
专栏:

欣闻百家争鸣
李长之
“百花齐放”的好处,我们已经见到了。很多剧种中的好戏(情节好、表演好、意义好,像昆曲中“十五贯”那样的),如果不让“百花齐放”,我们就不知道要埋没多少!在执行这个方针以后,我们就发现原来我们的戏剧遗产是那样丰富,是那样优秀,是有那末多的宝藏。从前很多缩手缩脚的人的看法,现在不能不为事实所驳倒。事实已经证明“百花齐放”的正确!
现在又明确地、着重地提出“百家争鸣”,这将同样证明是好的,正确的方针。我听了,欢欣鼓舞,喜而不寐!所以我要说几句话。
春秋战国曾经是“百家争鸣”的时代。讲文化史、学术史的人都重视那个时代。人们说那是中国学术上的黄金时代呵!这话对,可是还不够。因为那个时代究竟是古代,究竟是中国文化的摇篮期,究竟是因为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后来很少有和那个灿烂时代相比的时代才这样说的。然而总算是当时学术界的好现象。在“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各家大都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各家大都能以思想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对问题提出的明确性,在“争”,在“鸣”,这就给后人以无穷启发;就是到现在,我们虽然不能全盘接受某一家,但是每一家的著作都会让我们接触时在思想上发点酵,这就好。我们现在和那时完全不同了,中国人民正在从事从来还不曾有过的惊天动地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我们这时又来一个“百家争鸣”,我们一定“鸣”得更好,给人启发一定更丰富,文化上的灿烂成果也一定更坚实,更硕大,更丰收!所以,我觉得这个方针太好了。
我这样想,“百家争鸣”的方针虽然在现在才明确地、着重地提出来,这自然是因为现在有充足的客观条件的原故,可是中共中央一向并不曾有和这个方针相反的方针,反之,倒一向就是在这个方向上的。以历史学范围以内来说,几年前人民出版社在出版了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之后,不久也就出版了郭沫若先生的“奴隶制时代”,尚钺先生的“中国历史纲要”,这些书对于中国历史的分期是存在着分歧的,但同样出版。科学院的刊物“历史研究”上也经常登载不同看法的有关中国历史分期的争论,这不是一种“争鸣”么?问题是,“鸣”得还不够响亮,参加“鸣”的人也不够多,中央也没有像在戏剧部门中提出的“百花齐放”那样明确、着重而已。可是从没有限制大家“鸣”。
倒是有些人发生一些自造的误会。这误会有的是从不肯或不能或不习惯于独立思考、独立钻研而迷信(真是迷信!)权威来的。权威有真假,就是真的也不能迷信,但他们一律迷信!权威有大小,但他们对小权威也迷信!权威有不同性质,但他们把政治上的权威也当作为学术上的权威来迷信,把本来是这一门学术上的权威也当作那一门学术上的权威来迷信!权威有中外,或则因为片面理解爱国思想而迷信本国权威,或则因为机械地理解学习先进经验而迷信国外权威,这还是出自好意的,有的简直就是看风色,盲从了。看风色和盲从的人既多,就给某些人以限制“争鸣”的感觉。这误会还有一种来源,是由于担任行政工作(特别是学术或教学方面的)或编辑工作的个别同志图省事而起的。他们怕争论,他们怕争起来不可收拾,他们自己对问题也没有研究,但又不肯放弃对自己不懂得的事情的干涉,就采取一种“还是普通说法的好”的办法,他轻视创造性的学术劳动,甚而压制创造性的学术劳动,他自己等待,他希望别人等待,他希望大家都等待,结果是长期等待。等待既久,于是也被有些人误会为政策是如此。两种不同来源的误会加上对爱护中央崇高威信的片面简单看法,造成了这么一个风气:依赖中央对某一学术问题提出一定看法,而自己不愿动脑筋独立思考,或误认为某一权威就是代表中央对某一学术问题的看法的,大家便不必再去独立思考、独立钻研了。当然这个风气并没有束缚住个别认真从事科学研究的人,但就总的来讲,却产生了一个结果:学术不能蓬勃发展,学术赶不上国家建设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不能符合在祖国国际地位日高的时候国际朋友对我们的期待。
这个风气当然不好,当然必须扭转,现在就果然开始扭转了。这是任何热爱祖国和热爱学术的人所热烈欢迎的。
可是正因为这个风气是开始扭转,某些人就不免有些大惊小怪,疑神疑鬼,总之是对正常的事反而有些不习惯了。“百家争鸣”固然好,“乱鸣”怎末办?唯物论和唯心论都有宣传的自由,如果唯心论大肆宣传怎末办?现在提出“百家争鸣”,是不是怕资本主义国家说我们“言论不自由”?说唯心论也有宣传自由,是不是一个策略,让唯心论者自由宣传一下,好“整”他们?大学里如果也“百家争鸣”起来,是不是会让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了?高等师范学校里如果也“百家争鸣”起来,是不是让学生没法当中学教师了?……等等。
照我粗浅的想法,这些疑虑都是不必要的。第一,这个政策是在中国业已进入社会主义高潮,也就是说在大家业已具有相当社会主义觉悟水平的情况下明确而且着重地提出来的,同时“争鸣”是建筑在认真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的,哪里会“乱鸣”?“乱鸣”,学者们本身既不肯,也为广大群众所不许。至于唯心论会大肆宣传,这也同样是不必忧虑的。因为:在社会主义觉悟程度业已相当提高的今天,在真正爱祖国、爱科学的学者中间,如果还有人故意宣传唯心论,这是不可想像的事。现在可能存在的唯心论只有两种:一是主观上愿意采取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但因为掌握得还不够或不好,于是不自觉地还带有某些唯心主义观点;二是属于宗教信仰范围,而不是科学工作范围的。对前者正是需要“百家争鸣”,错误的观点才能得到纠正,而这种纠正在原先有错误主张的人也是欢迎的,同时在正确的观点方面也只有经过对错误的批判才能更丰富、更深入、更周密,这有什么不好?至于后者,那根本不是学术性质的问题,也根本不在“百家争鸣”的政策范围之内,一方面信仰自由是有法律保障的,另方面现在的学术界也不存在怕宗教信仰来侵袭的问题。所以,认为唯心论会大肆宣传这种杞人忧天是不必要的。现在问题是,科学研究如何经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向前大踏步推进,真理如何愈辩而愈明,根本不是怕什么唯心论大肆宣传等。
第二,“百家争鸣”原是学术本身所要求的,原是真理本身所要求的,原是为认识过程本身所要求的。照我体会,中共中央对学术工作的要求也原是如此的。现在着重提出这个方针,只是因为在目前为保障科学研究、推进科学研究健康发展所必需;只是因为现在更有条件和更有必要而已,怎么能说是怕资本主义国家的批评?这既是根据客观真理而确定的方针,它有相当长期的稳固性,所以根本不是专为“整”什么人。
第三,就大学范围内讲,大学是传播真理的地方,是进行高深科学研究的地方,这都特别需要艰巨的创造性的劳动,“百家争鸣”不但不会妨碍这些可贵的劳动,而是保障它,推动它,发展它。大学不但不会是“百家争鸣”的局外之地,倒应该是“百家争鸣”最热烈的地方。说怕学生莫衷一是,无所适从,这是太低估了现在大学生的能力了,也太漠视现在大学生的科学兴趣了,同时也太忽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工作能力了。事实不是这样,就我所接触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很有辨别能力,他们对于报刊上的争论往往能有冷静的判断;他们也有科学兴趣,他们往往自动地组织科学小组,他们对参加科学讨论会也是有浓厚兴趣的。为了发展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不是不让他们知道各种说法,而是让他们在各种不同说法的比较中得到启发和锻炼。其实他们这种科学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要遏止也是不可能的。现在需要的是加以指导,使其发展到健康的道路上去。在大学里建筑在认真的科学研究上的“百家争鸣”就是作出榜样,指导他们发展到健康道路上去的最好的方法。这没有什么可怕的。至于高等师范学校,我也看不出它和综合大学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什么原则上的分歧。因为,在高等师范学校,同样需要有对问题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人,同样需要对科学研究有兴趣并有能力的人,决不希望他们成为目光如豆,只知道守着一本中学课本就认为万事大吉的人。如果这样,他们也决不能成为一个胜任的中学教师。或者还有人担心:如果他们到中学里也实行起“百家争鸣”来,岂不造成混乱么?然而这又是低估了我们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判断能力的话了。在正常的情形下,他们是会区别中学的讲台和大学的讲台是不同的。事实上倒是,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他们到中学里越不会出乱子;反之,如果采取相反的方针,使他们养成机械的服从和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话,出乱子倒会更多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