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补助问题解决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06
第2版()
专栏:

补助问题解决了
高洁
今年三月间,国营上海第一棉纺织厂的党组织发起了一个大规模的访问工人家庭、特别是访问生活困难职工的家庭的活动。北织工场布机车间有近90%的党员和半数以上的工会工作人员,都到过困难工人的家庭去访问;南纺工场粗纱车间由党政工团联合组织的访问组,访问了八十多个工人家庭。在访问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生活确实困难应该补助而没有补助的工人家庭,大家深深感到过去对工人的关心太不够了,决定扩大对生活困难职工的补助。
这个厂从今年三月下旬到现在,已经两次比较广泛地对全厂的困难职工进行补助。第一次受补助的职工共622人,约占全厂职工总数的14%;第二次受补助职工共326人。在这以前,这个工厂每月得到困难补助的职工只占全厂职工1%,补助最多的一次是去年年终的冬令补助,补助面也只有7%强。
解放以来,上海国棉一厂工人的工资随着生产的增长是不断增长的。但是,由于有的工人在解放以前欠下的债到现在还没有还清,有的工人几年来生的孩子太多,或因为本人、家属长期生病造成了困难,工资虽然增长了,仍然不敷需要。根据这个厂党组织和工会的调查,全厂像这样生活经常发生困难的职工要占到职工总人数的5%到6%。
以往厂的党组织和工会并不是完全不了解这些工人的困难情况。但是由于曾经有过“只能提取工会会费收入的20%用作职工困难补助费”的规定,款额有限,根本不够补助;再加上在反对经济主义倾向以后,有些工作人员错误地认为关心工人生活就是经济主义倾向,因而这个问题便长期没有解决。1955年虽然决定从企业奖励金中提5%做职工困难补助费,但是主要是用作年终冬令救济的。因此,许多工作人员认为困难补助只是“救急不救穷”,有的工作人员甚至不加区别,一概指责生活困难的工人是自己不会安排生活。申请困难补助费的手续也订得过严过繁,每次都要经过本人申请,小组讨论,劳保委员、车间工会主席盖章和厂工会批准等五道手续。少则两三天,多到六、七天;有时申请了不批准,还要受批评。许多有困难的职工宁愿去出利息借钱,也不愿申请补助。
事实上,困难补助费并不是少到无法解决职工的困难问题。如到今年第一季度止,全厂历年积余下来的企业奖励金还有三十一万三千多元,工会会费也积余两万五千多元。虽然上级对这些款项有规定的用途,但是厂里如果主动提出申请,还是可以动用的。今年两次扩大补助的费用,就都是从企业奖励金和工会会费积余中抽出来的。
在进行对困难职工补助的时候,各级党和工会组织破除了以往的清规戒律。规定凡是申请补助的,只须本人(或小组)申请,小组讨论,车间工会劳保委员批准三道手续。这样,各车间都在一两天内完成了对困难职工的补助。对经常困难的职工,按新规定,只须小组认可,不需每月讨论,就可以给予补助。
工人们热烈地欢迎这样的补助方法,许多工人十分切实地核算了自己的生活费用,不愿工会多补助他一分一文。他们说:“我苦是苦,但是自己要尽量克服困难,在反动派的时候,谁来过问呵!今天国家一文一分都要用在建设事业上,我们可不能随便要国家的钱。”北织工场布机车间青年织布工王银弟家有弟妹六人,母亲又生病,都靠她一人负担,小组决定补助她二十元,她坚持只要十元。这些事实深深教育了干部。车间的工会主席感触地说:“我们的工人本来就是实事求是的,过去都是我们工会工作人员工作有缺点,没有照顾工人弟兄的疾苦,还不相信自己的阶级姊妹,把困难补助手续规定得那样紧、那么严,实在是不必要的。”
国棉一厂进行了这样深入细致的访问,并且补助了家庭生活有困难的职工以后,全厂职工的生产情绪提高了,生产面貌迅速改变了。老工人和多子女工人比较多的南纺工场粗纱车间,今年一月份只有55%的工人能够全面完成计划,有15%的工人经常完不成计划。四月份这个车间229个工人中,有108个工人达到了先进的水平,生产差的只剩下七个工人。但是,这并不是说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补助毕竟是消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不断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工资来改善工人的生活,才是根本解决问题的办法。厂的党组织和工会正努力帮助工人提高技术。一个学习技术、赶上先进的热潮已经形成。北织工场布机车间、南纺工场粗纱车间和北纺工场细纱车间等车间,差不多60%到100%的工人都订了“姊妹合同”或“兄弟合同”来共同提高技术。厂的领导方面还决定每一季度举行一次技术考试,只要考试及格就可以升级。这些规定,大大鼓舞了工人学习技术的热情,也无疑会逐渐减少困难职工的比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