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豪迈的事业豪迈的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09
第2版()
专栏:

豪迈的事业豪迈的人
本报特约记者 韩北屏
如果把大工业基地的喧声比做雄浑的合奏,我们在离开玉门油矿几百里的地方,已经听到它美妙的声音;如果把大工业基地比做烈焰飞腾的熔炉,我们在离开玉门油矿几百里的地方,已经感觉到它的灼热。
当兰新铁路铺轨到清水,我看到了一幅鲜明壮丽的图景:一边是高龄而挺拔的祁连山,山峰上皑皑的白雪,衬着深邃的蓝天;一边是荒凉辽阔的戈壁滩,平坦到使人吃惊。就在这个地方,扎下了连绵的帐篷,竖立了亮晶晶的油库;数不清的汽车,像暴跳的狮子拖着尘土的尾巴,在公路上和砂石地上飞奔。火车汽笛的长鸣,机器的喧声,马的嘶鸣,人群的呼喊,交织成一片难以辨别的喧哗。大概在戈壁滩还是海洋的时候,才有过可以比拟的热闹。
人们匆忙地来了,又匆忙地走了。他们说着各地的方言,包袱里还带着家乡的土产,互相夸耀故乡的美好,同时也互相赞叹祖国的伟大。那边是刚刚出席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归来的油矿工人,胸前的纪念章闪耀着,把首都的关怀带到群山中和盆地里;这边是来自江南的一群姑娘们,向人们打听酒泉盆地的冬天气温;那边一个广东青年,坐在行李卷上,悄悄读着“吉洪诺夫诗集”;这边一群山东来的妇女,向一位同行的少妇打趣,她的丈夫是油矿上的劳动模范,她正应该骄傲,可是在大婶大嫂面前,却羞得满脸通红。长途汽车站的站长,拿着喇叭筒,高呼:“第一号车的旅客请上车!”的时候,车站上喧闹着,当他喊出:“第十一号车的旅客请上车!”之后,车站上还是喧闹着。多少人,多少车子啊!从各个地方来,向一个地方去。
这是离开玉门油矿百里以外地方的景象。越接近矿区,就越感到大业基地的脉搏跳动有多么强大。
还是戈壁滩,荒凉的戈壁滩,可是公路上的汽车,简直像在北京西郊公路上,一辆接着一辆:载人的汽车,运送机器和日用品的汽车,运送粮食、菜蔬和空油桶的汽车、马车和骆驼队,奔向油矿;而满载原油、汽油的汽车,又从油矿奔出来。
二十年前,玉门油矿的所在地,只有一座矮小的老君庙,山坡上有些狭窄的窑洞,少数淘金的人们,像爬虫似地匍匐在河边上,从巨量的沙石中,淘取微小的金粒,此外就是无穷无尽的戈壁,无穷无尽的死寂。七年前,这里也只有几口油井,一座残破的炼油厂,几幢比较像样的房子,其中一幢别墅,却是给美国人预备的。工人们住在低矮的土房子和窑洞中,浓重的黑烟弥漫天空,呼吸的是黑色空气,落下的雨点也是黑色的,白衣服很快就变成黑衣服,整个矿区仿佛陷在一场无尽无休的大火灾的包围中。现在呢?矿区是美丽的城市,空气清新,穿花衣服的姑娘和孩子们,像蝴蝶似地穿行在苍翠的白杨林子里;笔直宽广的柏油马路上,漂亮的公共汽车、小轿车疾驰而过;一排排精致的房子,分布在市内干道的两边,那是住宅、办公大楼、百货公司、电影院和食堂。上班下班的工人,头戴银色的铝盔、身穿工作服,精神抖擞,简直像一队队勇敢的战士。井架耸立在山坡上,石油通过埋藏在地下的动脉流向油库。到晚上,市区和工地的灯火,有的像银河,有的像大熊星,散布在山坡上的一串串灯光,创造了夜空中新的星座。
把戈壁滩变成美丽的城市,把地下的蕴藏发掘出来的,是人。
人,征服了自然;人,迫使戈壁献出了财富;人的劳动,第一次受到真正的尊敬。
说到玉门油矿的人,那是值得夸赞的公民,新中国的好儿女。无数的人,从工程师到工人,从六十多岁的老人到十几岁的小伙子,他们各人有一段不同的经历,却有着共同的荣誉。他们的生命在劳动中迸射出火花。
在玉门油矿几万个职工中间,有些人的工龄和玉门油矿的历史一般长;有些人和油矿的成长一同成长;有些人在黑暗的岁月中度过半生,解放后才获得光辉的生命。这些老工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对工作的热爱。油矿是他们的家,年轻的徒弟和新来的人,仿佛是他们的子弟,劳动是和空气一样的不可缺少。他们有时候站在山岗上朝下望,看到一天比一天扩展的市区,一天比一天增多的井架,看到炼油厂雄伟的设备,看到许多叫他们做师傅的人,他们哪能不高兴呢。
油矿水电厂的老工人许振久,今年六十六岁。三十多年前,正当十月革命之后,他曾经一度在苏联远东红军中服务,和苏军战士一同捍卫过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油矿的工作上,也作了不少贡献。从1952年到1956年,连续四年被评为劳动模范;今年六月,油矿党代表会通过表扬优秀党员的名单中,又有了他的名字。年纪大了,领导上几次劝他退休,他坚决拒绝。和我谈话时,提到退休的事情,他说:“我没病没痛,干吗要退休?叫那些五级、六级的工人来和我比一比,我才不含糊!”语气里充满了工人阶级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另一个老工人陶福兴,是钻井技工学校的实习教员。二十年前,他跟随已故地质学家孙健初背口袋、扛表尺,攀山涉水,在祁连山和戈壁滩上找石头,研究地下的秘密。那时候,他根本没有石油的知识,他曾经对孙健初说:“你喜欢这些石头,一趟搬回去几百斤不好吗?为什么天天走这许多冤枉路。”陶福兴提到当年天真幼稚的说话,呵呵地大笑起来,想不到当时自己前进的脚印,正是中国石油工业前进的脚印。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中国第一代的石油工人,打了第一口油井(到现在还在喷油哩);接着又打了三十多口油井;培养了好几批的徒弟,现在还在培养着最新一代的青年。
玉门油矿的青年工人和青年工程师,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我遇见过炼油厂的青年技工孙文彬,今年还不到十九岁。他的床边墙壁上,挂了两张奖状,一朵绢制大红花,又挂了三张胖娃娃的年画,他说:“娃娃爱娃娃哩!”床头书架上,放着“石油初馏设备操作读本”,“石油工学”等技术书,还有“军事秘密”那一类的惊险小说。他,一个刚从农村出来的小伙子,一年前还是小通讯员,一年后就考上四级技工了。目前,他有一个远大的计划,要在十年内达到工程师的水平。是一种什么力量在支持孙文彬呢?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崇高志愿。当他在陕西家乡的小学中当少先队大队长时,幼小的心灵已经飞向轰轰烈烈的大工业基地,以后在团的组织生活、党的组织生活中,这种志愿愈来愈坚定了。
在青年工程师中间,我们还看到一种新型的人物,他们走过的道路,稍微曲折些。
玉门油矿,在青年们的心目中,尤其在专业学校、专业科系学习的青年心目中,毫无疑问有极大的吸引力。可是,西北荒凉的传说,又使不少人产生戒惧,想去又怕去。现任玉门油矿炼油厂技术科副科长的谢苏珍,便是在这个问题上徘徊过的人。她原是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读石油系的,1952年大学毕业了,要填写志愿书,这时,她彷徨起来:干石油工作嘛,当然要到西北去;去呢,又有点儿恐惧。她们把西北设想为非常可怕的地方,什么东西也没有,每年只刮“一场风”——从年初一刮到除夕。她们买了很多条牙膏、日用品和防风眼镜,以“悲壮的心情”来到玉门油矿。刚到的那天,有些女同学连铺盖也不想打开,她们想起清华园里诗一般的生活。她们为了追求“温暖”,碰到北京来的人就聊开了,聊学校生活,聊电影,聊跳舞;工作的时候不是唱歌,吃东西,就是说笑话,闹成一片;分配她们统计的数目字,不是少一个圈儿,就是多一个圈儿。……
现实生活是严峻的,一个人真正投进了生活,参预了斗争,就慢慢的体会劳动的真义,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完成任务时的愉快,完不成任务时的苦恼;体会什么是幸福,什么是青年人的远大前程。谢苏珍来到油矿仅仅四年,她升任了工程师,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像她一样的青年技术员和工人,在油矿上是非常之多的。
别以为戈壁滩上的生活枯燥,别以为石油的钻、采、炼的工作单调。你如果来到玉门油矿,巨大的工业规模,将使你受到鼓舞;火热的劳动和斗争,将使你激动。戈壁滩上的风沙,算得了什么,祁连山的积雪和严寒,又算得了什么!在这里生活着和劳动着的人们,自有远大的抱负,幸福的感情。我们看看吧,一个采油工人,是契呵夫作品的忠实读者,所有的中译本,他几乎全读过。一个工程师的科学进军计划中,包括两大项目:石油专业和诗!一个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决心在七年内取得副博士学位。一个钻井队长,过去已经培养了几十个队长、司钻、钻工,今年一年内,更要培养一百零三个队长、司钻、钻工,使一个井队扩大到四个半井队,来适应国家需要。一个家庭妇女,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考上五级汽车司机,并且当上汽车队队长。一个普通工人,听说新疆克拉玛依发现了大油田,通夜睡不着,准备前往支援。……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豪迈的事业啊豪迈的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