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略谈“规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10
第8版()
专栏:

略谈“规格”
丁三
两个多月前,我路过浙江某县城,走进一家“合作饭店”。一点菜,便碰到难关:菜的品种少,姑且不说,最难应付的是菜的“规格”。例如炒三鲜吧,照“规格”,一定要包含肥肉块、精肉丸子、笋块、鱿鱼片……,缺一不可。我说一个人吃不了这么多,其中有几样也不爱吃。来一盆肉丝炒笋片吧,不要这样炒三鲜。回答是:“不行,这里没有这样的规格。”
菜有规格,我不奇怪,但有这样的“规格”吗?
产生这样“规格”的原因,显然是“合作饭店”的经理和厨师们对合作化意义的误解。他们不懂得合作化后的饭馆应该而且能够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不应该硬要在需要上和口味上不相同的顾客们一律吃合“规格”的炒三鲜。我想,只要思想一通,这“规格”是容易打破的,也许已经打破了。
比较不容易打破的是文章的“规格”。
文章也不是绝对没有规格的,但绝对不需要八股式的“规格”。关于这样规格的坏处,许多人谈过了。报刊发表合“规格”的文章,硬要读者看,情况最坏的时候就像那家“合作饭店”硬要我吃合“规格”的炒三鲜一样。
京菜有京菜的味道,川菜有川菜的特色,它们各有各的规格和风格。而高明的京菜厨师们或川菜厨师们的做菜艺术有其相同处,也有其不同处,也各有各的风格。只有不断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才能丰富各种类型的菜的特色,使本来喜欢吃这样那样菜的顾客更喜欢吃,使他的味觉水平不断提高。真正的规格和风格应该是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活东西,它的大敌就是死的“规格”。一碰到死“规格”,一切活东西便呜呼哀哉了。做菜如此,写文章尤其如此,办事做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那么大胆地打破死“规格”,细心地创造活规格、活风格,难道仅仅是厨师和作家的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