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教学改革中的百家争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12
第7版()
专栏:

教学改革中的百家争鸣
娄成后
解放以来,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高等教育部经常召集全国有关院校的教学工作人员,讨论、制定各种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各种课程的教学大纲。在这个工作中,首先根据我国建设上的需要,讨论专业的设置和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随后制定教学计划,安排课程的项目、顺序、教学和实习的时数等等,以便达到这个目标。每个课程就它在教学计划中的任务和有关课程的联系,选定它的内容,制定出教学和实习大纲来。在早期的尝试中,只有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并且利用苏联的有关资料作为蓝本,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把这庞杂的体系建立起来。有了这个共同的认识和体系,高等教育才能保证理论同实际结合,划定培养人才的标准,普遍提高教学的水平。这一切,远不是解放以前漫无目的的旧教育制度所能比拟的。
然而在教学中,执行这些计划并不是没有困难和缺点的。由于新课程的种类繁多,教材和师资的缺乏,学生程度的参差不齐,社会运动的频繁,以及规章制度的多次更动,使得教学效果和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如预期的那样满意。而最突出的缺点,是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往往表现出受一些固定教条的束缚,工作偏于笼统和粗糙,基本操作不够娴熟,能够运用的办法有限。仔细追究原因,这同我们初次制定教学计划缺乏经验、学习苏联比较生硬,没有能切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有关,特别是现在本着“百家争鸣”的精神向科学进军的时候,更有必要检查一下,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有没有把已经获得的成就认为满足,拘泥于“一家之言”,因而脱离现实、流于偏狭的倾向。
试拿苏联高等农业院校在1948年8月生物科学会议以后制定的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和最近我们修订大纲时参考用的苏联1954年新的教学大纲来说,虽则它们的主导精神是一致的,但是不难看到,两者间有不少的差别。按照旧大纲作蓝本教学的时候,在有些节目的具体解释上曾经遇到一些困难,只能以当时翻译过来的苏联教材作为依据。现在看来,有些论点不够成熟,有些批判不够公允,不宜单方面地列入教材中去。仅就发育一章来说,小麦春化处理的不可逆性,在当时就同国际文献中的实验报告抵触;植物在光照阶段中要求不断光照或不断黑暗的说法,根本同生物和环境统一以及自然界有昼夜光暗的交替就有矛盾的地方。马铃薯的退化原因,并不仅仅是由于高温,到现在还在争论;田间的恶性莠草,被认为是由于作物退化而来的说法,近来在苏联已经受到公开的批判。而这些未经公认的“一家之言”所以能一度列入教材里,很难说不是受了“惟我独尊”思想的影响。而在苏联的新大纲里,已经把一些还待考验的节目都删去了的。
解放初期,我们仅听到一些对李比希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批判,就对他的机械唯物观点痛加驳斥,同时却提出土壤肥力和单位面积产量可以无限增长的口号,这样的作法很容易使初学的人产生一些不切实际的盲目乐观情绪,而对熟悉李比希贡献的人没有多少帮助。前年来我国讲学的苏联土壤学专家却不是这样作法。他耐心而详尽地阐述了土壤学的发展史,举出了李比希的卓越贡献:李比希根据当时科学的成就和实地试验打倒了盛行一时但不正确的土壤肥力“腐植质”学说,在理论上证明了植物的土壤营养主要在于矿质,在实践上奠定了庞大的化学肥料工业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农产品来自田间而消耗于城市,地力因而急剧耗损,确实需要将营养矿质归还于土地,因之他的归还法则是切合时宜的。苏联专家随着肯定这位农业化学创始人的功绩之后,又正确地批评李比希为他的伟大发现所蒙蔽,固执他的观点,把土壤当作被动的营养矿质的容纳器,而认识不到土壤是发展着的自然体。李比希的错误思想把这门科学的发展引上了绝路,而使得他本人的晚年工作到处碰壁。照这样从辩证唯物的发展观点,把一家学说的短长源源本本地叙述出来,怎能不令人心悦诚服而对学问有所启发呢?
在批判欧美遗传学说的反动本质的时候,我们指出有机体中种质超然在体质之外而存在的说法是形而上学的,我们指出不能脱离有机体的整个生活而强调染色体的遗传性,也正是指出了同“惟我独尊”的片面思想同样的错误。这种局部脱离整体的看法还不时地在欧美学说中暴露出来,而且这种趋向曾被资产阶级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加以维护和利用。但是欧美的科学也是根据实际的观察和试验而发展的,并不是停滞不前的。现代欧美的遗传学家并不都认为核物质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并且对细胞器(胞核、质体、粒线体等)同细胞质的遗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有了不少的新发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机构的研究上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虽然在生物化学上着重介绍蛋白质是生活物质的主要成分,而在生物学课程里却认为核物质(特别是染色体)是种“禁忌”,避而不谈,或者在谈到遗传性的物质基础的时候,却有把细胞内部结构一视同仁、主次不分的倾向,甚至有时把一些染色体中科学界公认的现象,如减数分裂与世代交替的关系,都抛开不提。难怪现在从未听过什么是染色体的学生,听到批判染色体学说的时候,只能囫囵吞枣,强咽下去,而一听到有人在研究染色体的时候,就要发生莫名其妙的警惕。这些“禁忌”不是没有来由的。我们在教学上疏忽了某一方面,在实践上就会遭受到相应的损失。正是因为在遗传学上过分强调了物种形成乃是适应生存条件改变而引起的一定变异,而忽视了核物质本身构造上的更动也会在有机体中引起有利的改变,在实践上就杜绝了一些利用物理化学因素处理的迅速而有效的育种方法。
个别的科学观察和试验,比起自然界永无休止的千变万化来是渺小、片断并受时代背景的限制的。因之,一个时代某些科学家的卓越发现,只是在绝对真理的长流中的某些方面推进了一步。就现代的知识对它作适当的评价,是有它肯定的作用的,然而如上所述,没有足够的事实根据就强作夸大的理论概括,再来指导实践,那就会阻碍科学进步,使生产受到损失。百家争鸣,在学术界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是防止这种偏差和片面性的绝好方法。
科学有它的传统和继承性,是群众智慧和多年经验的结晶。虽然我们对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还很薄弱,但是个别部门中多少也积累了一些。解放以后,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原则下,善于利用过去经验和积存资料(如小麦的选种)的措施,在实践上就会起很大的作用,而一笔抹煞过去从头搞起的作法,却远远地落在后面。我国在农业和医学上有着极其悠久而丰富的传统,若能就现代知识及时地加以科学整理,必然可以在现代科学上别开生面,独出异彩。这也是在教学改革中应该注意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