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百年的老铺再生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14
第4版()
专栏:在首都

百年的老铺再生了
傅冬
在太阳底下跑了几个钟头,口干得要命,突然远远地看见一间浅绿色的房子,那大概是个冷食店,我决定去喝一杯汽水。
走近一看,怎么,“信远斋蜜果店”?当我看到冷食店门口的横匾时,我发楞了。这招牌是什么时候又重新挂上的?本来这儿是有名的有一百二十年历史的酸梅汤老铺,听说老板经营不好,前几年关了门顶给人家开了油墨厂。每次走过这里,我总想起以前在这里喝酸梅汤的清凉味道。
推开门,简直不认识了。那高大明亮的玻璃橱,洁净的桌椅,穿着雪白的工作服的服务员……早先这儿可不是这样,房子挺窄,只摆着三个小茶几。来喝梅汤的人稍多一点,后来的人,只好端着个碗站着喝。
梅汤的味儿变了没有?我急忙喝了一碗。这一碗又甜又酸的梅汤喝下去,真像一副清凉剂把我浑身的热气一下子都给赶跑了,身上顿时轻了一大截。
这时我打量了一下柜台上的人。有个人比较面熟,谈起来,知道他原来就是从前的掌柜的萧桂彬。他才从外地回来不到一个星期。
一谈,他的话可多啦!他说,这字号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开了,萧家是在光绪年间接的这铺子,那时已经有了名望。他回忆着当时的情形说:人人都说好吃,来吃的人有近处的,也有从老远的地方特意赶来的。可就是人数不多。吃的人多是王爷、太监,和作官的。以后到了“民国”,来的人也多是有钱的。一些老百姓说,好吃是好吃,就是贵,比别家的贵两、三倍。所以铺子一直没发展,到后来不得不关了门,把挂了一百多年的匾翻过来写上“建山油墨”几个字。那几个作酸梅汤的能手,有的回乡种了地,有的到合作社当了售货员,他自己跑到东北一个京剧团打了小鼓。
前些日子,他接到一封信说,北京要恢复旧有的饮食业的特点,铺子在六月重新开张了。他赶回来一看,大改样了!政府费了好大的劲把两个技术员请了回来,还花了七、八百元把原来的房子油刷了一遍,四间房子也打通了。可是作料还是用浙江安吉县的酸梅,还是放的冰糖、桂花。作法也照老样。
萧桂彬说到这里停了停说:“你尝了,味道没走样吧!可是有些地方改了,你们看不到,那就是干净多了。现在政府给我们的加工厂盖了锅炉、蒸汽室、淋浴室、刷瓶室和更衣室。早先瓶子用水刷刷就算不错了,现在瓶子不但装梅汤以前要用水煮,装了以后还要蒸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