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进一步发扬国画的优良传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19
第7版()
专栏:

进一步发扬国画的优良传统
徐燕荪
紧接着党和毛主席向全国文化界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一英明正确方针之后,第二届全国国画展览会在中国美术家协会展览馆开幕了。这次展出限于陈列室的容量,没有包括入选作品的全部,以致不少优秀作品都未能与首都人民见面,这是非常遗憾的。从这次选的作品来看,国画的灿烂花朵正在开放,它是遵循着推陈出新的正确途径发展的,关于这方面我不打算逐一地介绍,只就我个人从这次画展中所体会到的个别问题来谈一下。
总括起来看,这次展出的成绩以北京和上海两个地区为最突出,北京的画家从来就有较好的条件,接近古典绘画遗产,也有学习遗产历史的传统,因此在运用传统技法上,大都显示出他们的湛深的修养,不过创作思想较近于保守,这是一般的情况,不是指某一件具体作品而言。上海方面大部分能给人以新鲜的感觉,但是仔细分析,这种新鲜并非是由于个人创作思想的转变所形成的,而只是从近百年来上海画家和北京画家历来不同的风格的差异给人的感觉,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旧的风格的继续,仍有待于从修养中大大地提高,创造真正的新的风格。从对遗产的继承来说,苏州的画家倒的确比上海做得好些,保存较多的优秀技法(这里所说“保存”是指批判地运用传统技法,并非说愈保守就愈好)。
上面我举了这两个地区来做比较,因为是较有代表性,当然其他地区的作品,也各自有它不同的风调,各自有其优点和独到之处。且留在后面再说,下面我想提出几件作品试来做一番对照:山水方面,展品中墨色浓重的要数颜地的“峨嵋山”和李可染的“雨后渔村”。颜地同志原习西画,现在从事国画的钻研;李可染是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科”的教授。这两幅画从墨色来看,都是十分浓重,都在刻划烟云雨气,颜的画粗看和细看全都耐看,李的画远看仿佛也有气势,近观却空无一物。所谓空无一物,也就是说没有“笔墨”,他单纯运用水墨做一些肤浅的烘染涂抹,追求表面效果,这样的创作当然是不耐看的。在会场中听到一位观众说:“一样的黑,我宁取颜地”,自然也是这个意思。我现在指出这一点,正为说明我们在继承和发扬遗产中,要认识到修养实践的重要性。人物方面,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已印年画,风行一时;和他大致相似的还有汤文选的“说什么我也要入社”。在这里我不说后者对主题内容表现的如何,现在将他和方画对照一下,方画构图生动,汤画人面的表情较好,而整个构图近于平易,是不及方画处;但从线条结构来看,则汤的技术还熟练些。
我前面曾谈过上海和北京的作品风格的差异,现在再进一步概括地把各个地区的山水和花鸟来和北京作品对照一下。山水方面,各地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较多,这是好的,但缺点是多数不免近似纪录性的表现方法,艺术性不足。至于花鸟则无论工笔、写意都不如北京,北京,写意如王雪涛、汪慎生、郭味蕖的作品,工笔如田世光、俞致贞的作品,都有他们的独到之处。
此外,展出作品中最使我重视的是黎雄才画的“武汉防汛图”长卷,他这幅画,既反映了新社会人民以集体的力量克服困难的伟大气魄,同时还成功地运用了国画传统的技法,不止说明了主题,并且是增助了画面上的美丽,这是为我们广大人民群众所爱好的民族风格的美丽,找不出舶来的气息。在全幅画中,他用渴笔为主,烘染为从,疏密相间,轻重适宜,他不以琐碎事物影响整个画面,在处理全局时能着重整体效果而放松了局部的经营,运用微妙,实密似疏,举重若轻,似疏实密,他是如何地从国画基础上运用自如的表现生活。我特别提出:他在画面上用渴笔焦墨迅扫而成的电杆电线,不但不觉生硬,而且能增强画面的艺术效果。有人说他在这幅画中处理两个不同境界的连系方法,都是用丛树来衔接,似近雷同,可是据我个人仔细地观察,不但没有找出这个毛病,转而觉得他所画的几段丛树,都起着如乐章的节奏的效果,我们可以分别地以这几段丛树各为中心分向两边伸展一段,再整个的观察一下,它可以回答我们,它们是一段一段的好画面,而各自具有各一段落的构图章法,这就足以证明它没有丛树衔接的死方法、死套子。至于缺点方面,我认为对这样一位优秀作家的要求,还是不妨严一些,我觉得他对丛树的点叶的修养功还不够,以致有几处显得杂乱板滞,这虽属于小疵微眚,还是应当注意为是。另外值得讨论的一幅是胡若思的“桂林山水”,这幅画在本届展览中,也是比较突出的一幅,也很有人感觉新鲜,但经仔细研究,他仅仅是搬运了些古人某一时期的成法,这是古人未成熟的一些方法,我们不应机械地套古人的成法,更不应该搬运古人这种不成熟的方法,我们要以它为基础来运用,那么只应该运用得更好更生动有进展才是。我们可以做个比喻,展子虔的“游春图”,从历史上来看,是很值得珍贵的,但是今天的画家的新创作,要再画一个十分类似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而且根本谈不到什么创造性。
以上是从展出的一些重点作品来说,至于共同缺点,根据现在展出和在评选中所看到的,归纳起来约有几项:在人物画方面,有人用摄影性的手段进行所谓新的创作,画出来没有国画的特点,倒有些像宣传招贴画。在山水风景画中,反映新生活的也很多,但多半都是生活的如实纪录,把眼中所见事物,应有尽有,些微不遗地画上,谈不到艺术加工。再则有些创作构思很好,表现也很生动,但可惜汲取遗产的营养不够,还需加强。对国画的理论基础和技法基础的修养,我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在展出作品中,有些地区的画家,受到客观原因的限制,使用洋纸,使用图案色和水彩色的,更是指不胜屈,这些都影响了画面的一定效果,甚至如上海地区,本有充足的国画颜料,而胡若思同志竟在“桂林山水”中使用了图案色,这一来不独使画减色,同时几经风日吹晒,便会褪色,这一点也是应该考虑的。说到这里,应该提请有关国画材料工具生产部门注意,现在纸绢颜料笔墨的质量都很差,而且有的地方却买不到,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党和毛主席进一步明确文艺上“百花齐放”的方针,给予全国国画家以极大的鼓舞,深信国画在这个英明正确的方针指引下,必将得到更迅速的发展和繁荣。我们在这次画展中已看到了百花盛开的景象,但有些花开得还不够好,因此希望全国国画家们,更进一步深入生活,学习遗产,使国画的优良传统,得以真正的发扬光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