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1阅读
  • 0回复

略论“百家争鸣”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21
第7版()
专栏:

略论“百家争鸣”
本报评论员
目前,我国学术文化界人士正在讨论“百家争鸣”的方针,报纸杂志上已经发表了许多感想和意见。从这些反应看来,大多数人是热烈拥护这个方针的,但是,在某些问题上,也还是有争论,有怀疑,有顾虑。
争论什么?主要是对“争鸣”的要求和解释问题。有人说,既然是百“家”争鸣,可见首先要成家,不成家的没有资格鸣。有人说,不仅要鸣,还要鸣得好。还有人热心地希望争鸣者像演奏管弦乐一样,统一于一个指挥。另外有些人不同意这种提法,认为这是限制。
我们认为,“鸣得好”是一种合理的希望,但不必当作一种限制。只要百家争鸣的总的效果是促进了学术繁荣,推动了文化进步,那就是“好”。但是在总的“好”之中包含部分的“不好”,那也是自然的。要使“好”克服“不好”,使“好”发展到“更好”,这只有通过争鸣的过程才能实现。争鸣既不是齐唱,也不是合唱,因此必然会出现不和谐音。诸子百家应该自己去创作乐曲,而不是按照乐队指挥所指定的乐曲来演奏。只要他奏出来的曲调不是反革命的,他就有争鸣的自由。我们对争鸣者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要真正作学术研究,不要像恩格斯批评过的那样,把科学的自由了解成“人们可以撰写一切他们所不曾研究过的东西”。只要是认真作过研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那么,成家的可以鸣,不成家的也可以鸣,大人物可以鸣,小人物也可以鸣,鸣得好固然欢迎,鸣得不好也没有关系。很多人都提出,争鸣不是“乱鸣”,但什么是“乱鸣”,各人的解释却并不一致。其实,既然要“争”,就不能绝对“不乱”。如果“乱鸣”指的是“众说纷纭”,或者“立论新奇”,这种“乱鸣”未必是坏的;只有那种毫无研究,信口开河的“乱鸣”,才是我们所不取的。言之不成理,持之无故的议论,必然没有听众。
关于高等学校的教学中能不能实行“百家争鸣”,也是争论的问题之一。我们的意见是:学派主要是在大学里形成的,大学生也是应该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的,为了鼓励学派的形成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同的意见是可以在课堂中讲授的。自然,这里面还有些具体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最后还有马克思主义在百家争鸣中的地位问题。有些人认为,“争鸣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衡量是非的标准”,“要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等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活动和文化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已经确定的。但是,在学术问题上,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有人不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或达到了和马克思主义不一致的结论,他仍然可以有权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是不是要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或评判是非的标准,那也要看各人自愿。我们是主张辩证唯物主义的,是提倡大家来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的,但是我们也主张别人有怀疑和批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由,正像我们也有权利批评非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一样。如果规定必须以唯物主义为基础或标准,那实际上是取消唯心主义者争鸣的资格。争论可以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相互之间,也可以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的友人之间,还可以发生在马克思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之间,这些不同的争论都各有不同的基础,不能强求一律。
对于“百家争鸣”的怀疑,主要在两个问题上:一、我们为什么要让唯心主义出来呢?这会不会造成思想混乱呢?二、这种做法是党放弃了领导吧?对于第一个疑问,我们说:用不着害怕唯心主义会得势,用不着害怕会因此造成思想界的混乱。我们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的力量,因此我们就不相信争鸣的结果会损害马克思主义,相反,争鸣会大大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本来是在和唯心主义作斗争的当中成长壮大起来的。我们应该用理论的力量驳倒唯心主义思想,而不需要用行政手段来保护唯物主义。对于第二个问题,我们说:在学术文化思想各方面有意识地贯彻执行党提出来的“百家争鸣”的方针就是实现了党的领导,这是一。我们的学术上的争鸣是以政治上的团结一致做基础的,争鸣也并不排斥科学事业的共同规划和合作,这是二。马克思主义作为学术文化界的领导思想这一条已经确立,党对学术文化的领导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来领导的,这是三。
关于对“争鸣”的顾虑,主要是有人很害怕自己犯错误,特别怕犯唯心论的错误,怕变成政治问题。这是有客观原因的。我们曾经批判过胡适派和胡风派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这种批判采用了猛烈的,揭露式的,运动的形式,那是因为胡适和胡风是我们的思想敌人兼政治敌人。这只是思想批判的一种形式,很多人却把它误解成为唯一的形式,同时也误解为一有唯心主义思想就是政治问题。另外,在权威崇拜和教条主义的影响下,近年来也滋长了一种简单化的、粗暴的批评。
健康的正常的对待批评的态度是人人欢迎的。现在我国的学术文化界还是不十分习惯于批评的,还没有把公开批评看成是像扫地洗脸一样平常和必需的事情。只要某人一旦在报纸杂志上受到了批评,这就不得了,旁人就认为这个人“完了”,他本人也自认为“完了”。其实,如果这批评是错误的话,他尽可以反驳,辩论;如果这批评是正确的话,那么,接受这批评以后,就决不会“完了”。
对于有些害怕批评的人,我们也要说,“争鸣”本身就包括相互批评在内,任何人也不能有不受批评的特权。问题不在于反对批评,而在于反对粗暴的、不讲道理的、乱扣帽子的批评。不论是在研究工作或者学术批评中,我们都要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态度。
不管今天科学的进步有多么大的成就,和整个人类未来的历史比较,我们的知识还是处在很幼稚的阶段。每一个科学部门现在都有许多等待解决的困难问题,将来还会不断出现数不清的新问题。一个想要作出创造性的贡献的学术工作者,就必须勇敢地踏进那些未知的领域,在生疏的道路上探索。他可能在这里进一步揭开自然和社会的秘密,但是也可能为大量的新问题所迷惑,在迂回曲折的认识过程中迷失方向,而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沼。任何时代,即使在共产主义社会的时代,每一个人的认识都不能不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完全摆脱阶级偏见的限制,但也还不能完全摆脱其他条件的限制。事情决不像某些人想像的那样简单,以为一旦学习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理,就不会再犯唯心论的错误,或者只要进入了共产主义社会,就可以消灭唯心论。
“百家争鸣”这一个方针,并不是突如其来的。我们的宪法规定了言论出版和科学研究的自由。“百家争鸣”不过是这种规定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化而已。
历史上我们曾经有过学术昌盛,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也有过思想解放、理性觉醒的五四时期。今天我们正处在一个空前伟大的时代,我们应该有雄心来创造一个空前繁荣的文化。我们目前的学术基础是很薄弱的,但是我们的社会制度给予了科学研究的物质条件和自由——为人民、为真理的真正自由。这就是发展学术的最有力的保证。这种自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家享受不到的。真理和工人阶级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恩格斯说过,“科学愈加勇敢、愈加坚决地前进,那它就愈加符合于工人的利益和热望。”这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科学能够发展的客观根据。
在为社会主义奋斗的大目标下,文化科学界的人士团结起来,贡献出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而广大群众也都涌入向文化科学进军的行列,构成一幅光辉灿烂的画图。“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毛泽东)。——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社会主义文化高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