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读者对百家争鸣的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21
第7版()
专栏:

读者对百家争鸣的意见
我们的希望
我是一个学生。正当全国学术界热烈讨论“百家争鸣”方针的时候,我愿意提出以下几点希望。
首先,我觉得过去虽没有百家争鸣,但已有几家争鸣,而我们在课堂上却只能听到“一家独鸣”,教师只讲一种说法,不讲各家不同的说法,我以为这是不够的。比方说,我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时,联系了我国汉民族形成问题,教师只讲了一种说法,其实,关于这个问题,范文澜和吕振羽等史学家都有不同的意见。又如,关于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史学界也有几种不同的意见,但教师也只讲了一种说法。我想,“百家争鸣”方针贯彻后,好多学术问题必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我们希望今后在高等学校教学中能适当介绍学术界各种不同的意见。这可以培养我们的钻研兴趣,提高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由于我们在学习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条主义和学究作风,对待来自外国的书籍、论文,缺乏具体分析、独立思考的习惯,只是囫囵吞枣。比如,我们把苏联阿历山大罗夫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看成没有缺点的读本,其实,对这本著作,苏联学术界也曾指出了不少错误和缺点。教师如能为我们介绍介绍读物的优缺点,对我们的课外阅读和研究无疑有很大的帮助,这样也可改变我们崇拜权威,不敢怀疑的习惯。
又次,我们在理论学习中联系当前实际还很不经常,如对胡适、梁漱溟思想的批判,我们就知道得很少。我们很希望高等学校教学和学术上的思想批判工作能进一步联系起来,使我们的思想认识能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得到更多的提高。
华中师范学院 胡耀池课堂上可讲不同的见解
六月二十六日我院中文系、科组织了一次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讨论。在讨论中,我认为在高等学校教学中,我们要反对不严肃的胡扯,但如某一教师确有独到的见解虽经教研组讨论后而不能一致,那么他仍可以在课堂上把教研组的意见和他个人的见解提出来,让同学们去研究讨论。我认为在高等学校中,学生已有一定的批判能力,这样做是完全可以的。但是,有些同志反对我的意见。
内蒙师范学院 英秉钺
该不该划圈子?
有人认为百家争鸣应有条件,这个条件就是只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圈子以内;一切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抵触的东西,都不应该让他们鸣。
我是笃信马克思主义的,但我不同意这种看法。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学术思想的研究讨论,还是不会自由展开的。我想学术思想上的争论,可以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下的对某些问题的不同认识的争论,也可以是和马克思主义针锋相对的争论。在我们的社会里,这两种类型的争论都应该容许其存在。有唯心主义的不对,才显示出唯物主义的正确。如果在我们的社会里只能读到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而不能读到唯心主义的著作,那么,人们不但不能深刻认识唯心主义的错误,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也会理解得片面、肤浅、谈不上真知深解。
过去我曾在朝鲜战俘营工作过。在战俘营的图书馆里,有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也有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的著作,战俘们可以自由选读。许多战俘曾经坦白地说要驳倒马克思主义,他们在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时逐字逐句地挑剔,但结果不是他们驳倒了马克思主义,而是他们承认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正确和伟大。
有些同志认为如果容许唯心主义学说流传,将会遗毒社会,妨害社会主义建设。这虽是出于好心,但未免是一种过虑。解放后我国人民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都有了空前的提高,我们应该相信人民群众的智慧,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识别和选真理,完全不必害怕唯心主义的“异端邪说”的祸害。
有人说,百家争鸣只能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如果不利就不许乱鸣。提出这种主张者的动机,当然是好的,可是这一条会产生副作用,会妨碍百家的争鸣积极性。因为某人在争鸣以前总觉得他的理论是正确的,而当他的主张未付之讨论以至经过实践检验之前,往往很难确定他的理论的正误和对社会将起何种影响,如在这时候就认为它对社会主义建设无利而不让他争鸣,是不合理的。百家争鸣正是为了弄清孰是孰非,弄清什么是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主张。那些不利于国家和人民,不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东西,就自然会被淘汰,被修正;那些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东西,必将被保存、吸收和发展起来。因此,允许学术上各种不同意见的“百家争鸣”,是必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 秀德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