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他们为什么开小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22
第2版()
专栏:

他们为什么开小差
本报记者 顾页
大批新工人从承担修建石家庄——阳泉复线工程任务的工区里逃跑了。原因是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一工程段所属工区给工人们安排了一套令人难以忍受的生活:
衣——虽不是衣不蔽体,却是衣不分季。工人们拿到的工资只勉强够吃,刚从农村来的时候穿的是一身棉衣,后来天热了,还是棉衣一身。鞋破了,也没有钱去买新的。
食——虽不是经常饿肚子,但是吃的东西数量少,价格高,质量低。一般新工人,每人每月平均支出的伙食费在十八元以上,有的人工资收入就不够吃饭。
住——大多是又黑又潮的工棚。这些工棚“又怕晴,又怕雨”:天晴的时候臭气蒸发,令人难闻;雨天,工棚里好些地方又漏水。环境卫生更加恶劣,苍蝇到处飞,臭虫到处爬。
这种生活,工人们受不了,就去找领导上解决。得到的答复干脆而奇怪:“困难是你们自己找来的。实行计件工资制了,多劳多得,你们不好好干活,活该受罪!”这才是天大的冤枉!从农村来的新工人,谁不愿意好好干活?谁愿意挣的工资不够吃穿?问题是,这个工段虽然在90%的工人中实行了计件工资制,但是没有人组织新工人去提高技术,达到定额。特别严重的是,在抹房顶这项工作上竟向工人宣布了三次不同的定额。第一次宣布:一天完成八方就算达到定额。工人们达到这个要求以后,第二次又宣布:十方才算达到定额。不几天又宣布:必须达到十二方才是“真正的”完成了定额!在结算工资的时候,也真的以十二方为准。这个飞速发展的定额,工人们真是拚命也赶不上。最后,大多数新工人得到的工资都非常低。工人们要求暂借一些钱买衬衣和鞋子,领导上也不答应。于是,工人们只好要求回家。得到的答复就更加奇怪了:“要回家吗?谁也没有拴住你们的腿,只是这里不给转粮食供应证。看你们走!”这也就是这些工人们衣食住行中“行”的遭遇。
在这个缺乏物质保证的工作场所,在这个没有人关切的地方,许多工人实在忍受不下去了。于是,这些刚从农村动员来支援工业建设的新工人,到五月份就有六百八十四人连粮食供应证也没有要就开小差走了。
这个工段的领导人员却认为:“走了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劳动部门会给我们补充。”于是,在六月三十日,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一工程段就派人到山西省劳动局要求再补充一千七百名壮工。劳动局这时候正叫他们妥善地处理跑回家去的工人的问题,因而回答他们说:“这个问题处理好了,可以再补充劳力。”正当他们满口应承的时候,劳动局接到榆次专署劳动科打来的长途电话:“又有盂县的一百五十名工人从第一工程段跑了。他们的代表正在专署要求工地把扣下的粮食供应证发还。”劳动局的同志只得对第一工程段的工作人员说:“你们不能再这样一边要人,一边又把人撵走。这一百五十个人的问题不很好地解决,那一千七百名工人我们就不给。因为给你们等于白给,他们还会跑光的。”
同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一工程段的情形相反,太原工程局第四工程处第二工段从一开始就很关心新工人。工段党支部发现新工人达不到定额以后,分析了原因,作了相应的决议。接着,工地上举办了一个短期训练班,训练新工人中的正副小组长,消除了因为小组长不会安排工作而产生的窝工现象。
工地上的共产党员和老工人,在党支部的领导和教育下,都积极帮助新工人。工长郭李全是个共产党员。他领导的八个小组中,有一百二十多名新工人,开始的时候这些工人都经常达不到定额。他想:这样下去,这些人的生活受影响,国家计划也没法完成。他就到各组具体帮助。一天,他发现高海柱小组挖运土方是两人抬、两人铲,抬土的人走了,铲土的人闲着,他就帮助他们设法充分利用工时,使抬的铲的都能不间断地工作,结果这个小组由达不到定额提高到超过定额10%。四月份,郭李全领导的八个小组,有七个都完成或超额完成了任务,新工人都增加了收入。
在生活方面,这个工段对新工人也很关心。新工人刚到工地的时候一般都穿棉袄。后来天气热了,有的人因为经济困难,棉袄换不下来。工会便立即和缝纫合作社签订合同,采用分期扣款的办法,使一百二十二名新工人穿上了单衣,这些单衣每套比零买便宜一元多。张虎成等人感激地说:“党关心我们真周到啊!我们在工地上,跟在自己家里一样。生产上不加把劲还说得过去吗?”
这个工地原来因为新工人增加,在三月份有十八个小组达不到定额。到四月份,由于各方面工作的开展,占全段工人总数51%以上的新工人,绝大多数都突破了定额。
这两个工地的情况告诉我们:关心群众的痛痒是完成任务的重要保证,完全忽视了这一点,就难免会像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一工程段那样碰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