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阅读
  • 0回复

秦怡和马兰——看影片“马兰花开”有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22
第8版()
专栏:

秦怡和马兰
——看影片“马兰花开”有感
桑夫
在影片“马兰花开”里面扮演女主人公马兰的秦怡,是观众熟知的演员。在这以前,她曾饰演过“农家乐”中的拉英和“两家春”中的坠儿。
“农家乐”和“两家春”是秦怡解放初期的作品,也是她扮演新社会的新人物的开始。当时,她的角色创造遇到很大的困难,她也确是失败了。但是失败往往是成功的起点。经过五年多的努力,今天,在“马兰花开”中,我们却看到了秦怡创造的一个优美的劳动妇女——马兰的生动的形象!
马兰,是我国千百万劳动妇女当中的一个。她温柔而又坚强。为着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她离开了母亲和孩子,毅然地走进建设工人的行列里,一心一意要成为一个推土机手,勇敢地和轻视妇女的封建残余思想作斗争(包括她自己的丈夫在内),最后终于获得了成功。秦怡在这个角色形象的塑造上,很好地完成了演员的使命。我想,这不仅是由于演员本身有着一个美丽的外形,更重要的是演员赋予了角色更美丽的内心情感。
在这里,我不想重复影片的故事。只就一两场戏里面演员如何根据规定情境创造角色来谈谈。在影片里面,有一场戏是表现马兰离家时的情况的。当列车载着马兰驰向西北高原的时候,她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有着即将见到久别的丈夫的欢乐,也有着抛别老母幼儿的苦痛。秦怡细致地将人物复杂的情感传达了出来。她的强作欢笑的神情,她长久地伏在车窗上,注视着母亲和孩子渐渐远去的身影,说明她对这一老一小的亲人是多么依恋;而她凝望着车窗外旋转的田野和高山时,眼睛里闪着的兴奋的光芒,也显示出她多么盼望早些飞到建筑工地,飞到自己丈夫的身边。在列车的单调而有节奏的轰鸣中,她的激动的情感逐渐平静下来,而当她跟教导员相识以后,她就显得更开朗了。秦怡在表现人物情感的变化的时候,非常自然,没有给人矫揉造作的感觉。
在另外一场戏——马兰烧焦了饭,引起丈夫的愤怒一场戏里面,秦怡的表演,也是很动人的。当马兰的丈夫嫌饭烧焦了,不愿吃饭,并且连马兰的碗也给夺下来的时候,她心里难受极了,但是她没有放声大哭,只缄默着,悄悄用手抹去了眼角上的泪。这个很小的动作,却把马兰坚毅的不易屈服的性格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马兰毕竟是爱自己的丈夫的,饭没做好,她心里很歉然,便把一个馒头递给丈夫,而且恳切地向他说,“让我再试试吧(指学开推土机)!我要是再学不会,就死了这条心!”秦怡在这场戏里,没有强调人物性格的任何一方面,而是把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很好地揉合融汇起来的,因此她使我们感到马兰是一个真实的人,是一个在事业上有理想的人,在夫妻关系上深情的人。有些演员在创造角色的时候,常常只表现人物的“理智”,而不敢触及人物的内在感情,这样把艺术的魅力局限在几条正确的结论上,难道不就是产生概念化表演的原因之一么?
有人认为秦怡在马兰这一形象的创造上,还有着一些知识分子的味道。我想,马兰既然是一个具有一些文化的城市家庭妇女,秦怡这样来表现还是可以的。但是,秦怡在某些动作的设计和选择上还不够精确。比如像马兰第一次在推土机上的几个镜头,她的惊讶的面部表情就嫌稍稍夸张;她送走丈夫以后和教导员边走边谈话的那节戏,情感的转折也还露出生硬的痕迹。
在这里,我们期待着秦怡的新作——影片“铁道游击队”中的芳林嫂早日问世,并且预祝她在演员艺术创造上获得更大的成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