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原来有顾虑的人们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26
第3版()
专栏:

原来有顾虑的人们
郭玉林 王相林
心满意足
董文治是河南浚县北堂乡中苏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员。说起来他只是全社2,315户社员中的一个,但他的思想却代表着一部分人。
解放前董文治全家七口人,垅地皆无。土地改革当中翻了身,分了二十五亩好地。由于全家男女积极劳动,生活一天天富裕起来了。1954年两次共买了三亩半地。到1955年,全家十口人,喂着三头牲口,小日子过得挺结实。从此心满意足,认为永远摆脱贫穷了。
董文治在生产上凭人有人,凭钱有钱,牲口农具样样俱全。他几年来没有参加互助组。1953年村子里办初级社,他说共产党是“衙门口打架,没事找事”。农业生产合作社办起来了,董文治公开地对社员说:“二月二的煎饼,看你们摊吧!”他认定这个社办不好、办不长。他不仅不打算入社,而且单干的劲头更大了。为了在生产上把农业社比倒,1954年他买了三亩半地、两头牲口、一辆新大车;夜间偷偷地往自己谷地里追肥。尽管如此,因为他不采用新的技术,耕作不及时,去年他的谷子、玉米、大豆产量都比合作社的低。他比输了。
一步登天
1955年10月,毛主席“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传到村子里,原来的四十四户社员和党员、团员、贫农积极分子活跃在村子的各个角落。扩社、建社成了舆论的中心,但董文治他们仍然热于单干。积极分子赵俊士、赵安居等去动员他入社,每次都碰了钉子。他说:“自己干,自己当家,谁也管不着。不需要再找个爹娘来管教。”
群众合作化的热情越来越高,大家不能满足于办初级社,要办高级社。这时候,党支部宣布,地主、富农将要有分别地吸收入社。在这种情况下,董文治他们才变了打算。他怕别人把自己看得不如地主、富农,于是,他首先卖了一头牲口,然后申请入社。支部知道他是勉强入社的,曾多次向他解释,说明晚入一年也没有什么不好。但他回回表示:“没问题”,“想通了”,“坚决入社”。就这样,董文治由单干“一步登天”,参加了高级社。
包袱沉重
董文治入社以后,怕孤立、怕在政治上受排斥的顾虑解除了,但在经济利益上却背着沉重的包袱。初入社的几天,为了避免别人说他入社思想不通,他劳动也很积极。不久,他的顾虑一天比一天明显地暴露出来了。他经常到牲口槽上去。每次去不是摸摸他原来那头黄牛的角,便是拉拉它的尾巴。最后,总是咳声叹气地走出牛棚。
今年合作社的小麦长得特别好。去年冬天,社员们不顾天寒地冻,开展了历史上从来未有过的担水浇麦运动,冬春两次浇麦一万八千亩。又积肥二万二千六百车,给二万三千二百亩小麦上了一次追肥。拔草锄麦的工作也做得好。看到那绿油油的麦田,绝大多数社员个个喜笑颜开,越干越有劲。董文治就不一样了。从麦子吐穗扬花,一直到金黄色的成熟时期,他真像“怀揣二十五个小老鼠,几十只爪子乱搔心”,天天坐立不安。每次路过他自己原来的地边,总要止住脚步,看着麦子呆呆地出神。有时用手抓一把沉甸甸的麦穗,摇晃摇晃。有几天他甚至干脆不下地干活,专门到自己的麦地看麦子,回家就躺下来。他的思想包袱一天比一天沉重,生产情绪也一天比一天下降。生产队长赵书森几次找他去商量事情他都不去,假装有病,在家坐了三天。他全家三个女劳力也不去参加生产。他父亲董学善入社前是积肥模范,大冬天也起五更去拾粪。入社后再不拾粪了。他们并不是不懂得“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但他们认定:反正再干也没有自己单干时收的多,只想“干点够吃就算了”。
预分大会
六月五日晚上,合作社开社员大会公布小麦预分方案。男女社员很快集中到小学校里了。人们都高兴地谈笑着,等待开会。只有董文治、赵海朝、吴秀凤几个人,一声不吭地坐在屋角的黑影里。开会了,农业社副主任张泽润向大家报告小麦丰收的成绩:今年共种小麦23,649.8亩,共收2,601,478斤,每亩单产110斤,比去年增产20.87%。除去公粮、种籽、饲料等等一切开支,每个劳动日可分小麦4.12斤。还有十五万斤超额增产的粮食另行分配。全社93%的社员比去年增加了收入,减少收入的只是个别有特殊原因的户。接着,会计一户一户公布所得劳动日数和应分麦子数。会场鸦雀无声。公布结果,董文治这个队全队八十五户,只有三户收入比去年减少。那是赵元会、赵书科、董振君。会计公布完毕,请大家各自算算账,看自己比去年究竟是增加了收入,还是减少了收入。其实人们早就算清了,去年收入多少心里早就有底,只要和今年的收入对比一下就清楚了。人们都高声报告:“增加了”,“我增加×××斤”……只有董文治脑子转不过弯来,他找到干部说:我去年收2,123斤麦,今年只分1,655斤,这不是减少好几百斤吗?你咋说我增加了收入呢?还没等干部吭声,原来和他有同样顾虑的赵海朝就在旁边说话了:“你的账算错啦,你把公粮、种籽、饲料开支等除了以后,你算算就知道增减了。”经过大家帮他算账,他才相信今年比去年增加收入307斤。这时,董文治如大梦初醒,他的脸刹时由阴暗变成红润,入社以来一直背了很久的沉重包袱放下了。不一会,他突然哼咳起来,难过地说:“因为我不相信党的领导,不相信多劳多得的政策,一家人一春天没加劲生产,最少也少做一百个劳动日。”他刚说完,在一边的一个社员就开玩笑地说:“那你又少了四百多斤麦,全家人少吃一个月白馍。”
社里为了解除社员怕得不到现钱的思想顾虑,当即把小麦预购定金分给了社员。就这样,像董文治这样的人,才算彻底地把心定下来了。
从头做起
现在,社员们劳动的劲头更大了。董文治全家更带劲。他全家没有一个闲人。他母亲虽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了,除了领着自己家里四个孩子和做饭以外,还要去看场。他哥哥董文山当饲养员,有头驴生了疮,他天天烧开水给它洗几次。在麦收中割麦,谁也没有董文治割的快,收的净。他不止一次地向社干部和社员说:“以前我想错了,让社里和自己都受了损失。我要从头做起,我知道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