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欢迎批评要看行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26
第4版()
专栏:

欢迎批评要看行动
娄连玲
中苏造船周报1954年1月创刊的时候,在报上曾经登出了中共中苏造船公司委员会关于办好报纸的指示。这个指示除了要求报纸多多表扬好人好事外,还要求它“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揭发生产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向违反党的政策和官僚主义作风作斗争”。这个指示受到了广大职工和报纸编辑部的热烈拥护,越来越多的人拿起了批评的武器。可是不久人们便发现事情并不像党委会的指示所写的那样美妙,有的工人抱怨说:“报纸顶名是工人报,不敢替工人说话”,“光说好的不说坏的,净唱催眠曲”。“要批评,也是专找软的欺!”
工人的这种指责也许有些过分,但却并非没有根据。因为“造船工人报”(1955年中苏造船公司改为国营大连造船公司,“中苏造船周报”也改为“造船工人报”)虽然不是完全报喜不报忧,可是要在这个报纸上开展自下而上的批评确实是困难重重。让我们看看事实。
工具厂有个工人叫周俊峰,他因为没有房子住,只好带着母亲、妻、儿到处借宿,他老婆生孩子也是借用了人家的过道。为了要一间房子,他从1954年起跑了三十五次住宅科,写过七次申请书,厂的工会主席也为他写过三次证明信,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去年十二月间,他又去住宅科交涉,住宅科的工作人员李栋臣等正忙于议论程艳秋唱的如何,杨宝忠胡琴拉的如何,却不屑于处理他的问题。周俊峰只好去找毛科长。毛科长不耐烦地说:“怎么又来了!你的问题正在研究。我没有时间,有事到外面去办!”当周俊峰从毛科长那里走出来的时候,李栋臣讽刺道:“小伙子挺有章程,找科长,找经理也是白搭!”还说了一些侮辱、谩骂的话。“造船工人报”根据工人的反应,写了一篇小品文,批评了工作不负责任和用粗暴态度对待工人的住宅科工作人员,同时批评了对这种工作人员采取纵容态度的住宅科长。不关心工人疾苦,在大连造船公司是相当突出的问题,发表这篇文章是有现实意义的。而且这篇文章经过向被批评者核对了事实,也得到了支部和总支的同意。尽管如此,当编辑部在报纸付印以前把它送给经理原宪千(党委委员)审查的时候,原宪千却发火了,他打电话给党委书记说:“报纸老是搞这些东西(指批评)不行啊!得‘研究研究报纸的方针!’”这篇文章被压了一个星期,只是在经过重要的删改,把批评住宅科长的部分完全删去以后,才得以见报。遗憾的是,报纸批评以后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住宅科甚至表示,有房子就是不给周俊峰!像这样的事情自然不止一次。
批评稿件经过送审以后,如果只是积压若干时日和经过砍砍削削,最后还能同读者见面,那还不算很坏的命运。更不幸的是,有些批评稿件刚一见报,报纸就被作废或收回了。有的批评稿件尽管反映了重要的问题,却怎么也见不了报。有一个时期公司的技术保安工作做得很不好。报纸编辑部和党委宣传部及公司技术保安科共同商量,决定表扬一下一贯重视安全的造船厂,同时批评一下不重视安全生产的钳工厂、修船厂和机械厂。在刊登批评稿件的那期报纸已经印了三千多份的时候,党委书记吕锡元发现批评稿中提到几个厂长的名字,他激动起来,拍着桌子叫道:“啊呀呀,这还了得,他们是厂长、是党委委员啊,这不是要影响干部团结吗?”接着就下令把三千多份报纸全部作废。就在这事发生后的十多天,公司接连出现安全事故,死了两个人。“造船工人报”自创刊以来因为刊登批评稿件而在印出后作废,或已经发到工人手中而又收回来的有三次。
既然这个公司的领导者不喜欢报纸批评在他们领导下的科长和厂长,那末他们不允许报纸批评自己,更是理所当然的了。事实正是如此。举一个例子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当造船公司由中苏合营改为我国经营的时候,苏联专家在1955年3月根据新的修船组织工作经验,针对公司的具体情况和问题,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改进修造船组织工作措施的新方案。尽管这是改进企业生产组织的一个重大措施,公司领导方面却没有认真地贯彻执行,有的领导干部甚至不知道新方案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直到1955年11月间第一机械工业部黄部长到公司来检查这个方案的执行情况,经理原宪千和副经理李衡生才着急起来,仓促地召集有关的科长开会,出了题目,让他们连夜做出答案,来应付黄部长的“考试”。知道这种情况的人,对他们这种光应付上级检查、不做实际工作的不良作风感到气愤,便揭发了贯彻执行新方案中的问题。“造船工人报”根据这种情况写了一篇题为“经理应考”的小品文。党委书记吕锡元在审查稿件的时候,没敢叫经理看,就抽掉了这篇小品文。后来经理还是知道了有这么一篇小品文,他并不因为小品文没有发表而感到满足,一定要追究出这是谁写的,写这篇稿子的人有什么“企图”。他追问党委书记,并且在党委会上提出这个问题来。但是他的无理追问并没有受到批判。党委副书记李柱甚至毫无原则地说:“你就追黎光(报纸主编),一追就追出来了”。
因为在开展批评方面阻碍很多,近来报纸的编辑想出了一个不得已的办法,就是辟一个叫“有则改之”的专栏,专门发表没有具体批评对象的批评文章。只有这种批评才比较容易同读者见面。
几年来,大连造船公司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是有成绩的。但是如果因此就骄傲自满起来,只愿听表扬不愿听批评,那就错了。如果认为领导干部之间只有一团和气才是团结,开展批评就要破坏团结,那也是错误的。可以设想,要是公司的党委会和行政领导人不只在口头上,而且在行动中欢迎批评,支持批评,真正虚心倾听职工群众的意见,同时在领导干部之间经常开展原则性的批评,他们在工作中原是可以获得更多的成绩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