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1阅读
  • 0回复

理发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28
第3版()
专栏:

理发难
本报记者 傅冬
头发脏得不像话了,又是汗,又是土,粘成一团,梳都梳不开。我决定去理发馆理一理。
下班以后,我跑到东单第一理发馆,那知道一进门就碰了个钉子,店里的人说:“今天没位子了,改天请早来吧!”跑到隔壁鼎新一看,情形更不好,一间不大的房子里挤得满满的,发牌号的人说:早上一开门,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就把一天的牌号统统发完了。从鼎新退出来转到首都,刚跨过门槛,就听见一位顾客不耐烦地在嘟囔:“我等了好几个钟头了,还理不上。”东城挤,西城也许好一点吧!我抱着一丝希望急急忙忙赶到西单,挨着个儿把理发馆问了一遍,回答都是一样的:没位子。
好容易盼到星期天,我起了个早,七点多就匆匆赶去美白理发馆。远远地看见一群人在排队。我以为是在等买什么好东西呢?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妇女在排队等理发。有的人挺着个大肚子,有的手里还拉着个孩子。这一次,我可不走了,排就排吧!
门开了,我进到店里,无聊地等着。人真多,后来的人,别说找坐处,连站都没地方站。一大早,房子里就闷得像蒸笼似的,虽然电扇一个劲儿地扇着,可一丝儿风也感不到,但是人们仍硬着头皮几个钟头几个钟头地等着。
旁边的人开始了热烈的谈话。这个说她是坐头班汽车从郊外赶来的,那个说她已来了三次了,一直等不着。
“你们住的那条街没理发馆吗?”
“有是有,但设备不好,又不干净,烫一次发还要一块五,花的钱差不多,谁愿去那些小铺子理呢?”
一个正在烫发的女同志问理发员:
“烫了再卷卷要多少钱?”
“不加钱,还是一块八。”
“那呆会儿烫完给我卷一卷。”
旁边一个女客插进来说:“早先理完发头上给洒一种有香味的药水,现在怎么都没了?其实大理发馆可以加点价,把旧有的特点恢复了。谁想把头发弄得漂亮些,谁就多花些钱。优质优价有多好呢?”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就向一位叫李继刚的工人打听了一下。他说:“可不是,理发的价钱就是订得不合适。比如,男同志又理又洗又吹风又刮脸又上油是五毛钱,光吹吹上点油倒要四毛五。有好些人进门时并不打算推头和刮脸的,一听到价钱一样,临时变卦又要推又要刮脸了。”
他接着说,北京的理发馆一共分六级,设备不同,但一级和一级之间却只差五分钱。花的钱差不多,谁不想去手艺好的大铺子理呢?
李继刚有个乡亲在南小街开了个阁新理发店,一天就理不上几个头。听说好些小铺都是这样。可大铺子的人每天忙到夜里十点、十一点,有的到时还完不了,弄得今天这个病了,明天那个躺倒了。有些工人正作着作着活就晕得站不住了。
我注意到屋子里这样挤,理发师这样忙,可是有几个椅子一直空着。其他几个大铺子里也有这种怪现象。
李继刚说,工人们现在分班干活,每班都有几个人歇工。“椅子可以想法不让它闲着,”他接着说,“有些人成天嚷嚷没人哪没人哪!实际上店里就有现成的,只是没放到合适的地方就是了。”他举出几个助手的名字,说这些人的手艺并不比一些正式的理发师低多少,可是一直没提拔。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他们进店的时候是助手,现在还干的是助手的活。像女部的助手任伶魁,能剪电烫头发,也能卷各种花样,而且作的还挺不错,可十几年来他一直拿的助手的工钱,这样他干得就没劲了。有人给他谈起提高技术的话,他就发牢骚:“不学拿这么点钱,学了也拿这么些钱,学它干什么!”在店里的另一个理发员李济生也说,有些勤杂工,早就够上助手的标准了,可他们成天还是扫地擦椅子。
看了这么些现象,听了这么些话,我脑子里出现了一大串问题:为什么不能把理发馆的等级差价拉得大一些?为什么不能把设备稍差的铺子改善改善?为什么不把理发的价钱订得合理一点?为什么不能按工人的真正手艺给工资?为什么?为什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