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8阅读
  • 0回复

写在“娜拉”演出之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7-28
第8版()
专栏:

写在“娜拉”演出之前
吴雪
亨利克·易卜生是西欧戏剧家中被介绍到中国来最早的一位。远在1907年——易卜生逝世的第二年,我国新文艺的旗手、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就在一篇题名“摩罗诗力说”的文章里提到易卜生。1918年就有易卜生创作的译本出版。他的社会问题剧如:“娜拉”(即“傀儡家庭”)、“群鬼”、“社会栋梁”、“人民公敌”等,对我国“五四”时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包括新兴的话剧运动和话剧创作,都有极大的影响。
在这些戏里,我们特别记住了“娜拉”。人们都能记得:“娜拉”对当时的妇女解放运动,曾经怎样地起着鼓舞和推动作用。“娜拉往何处去?”成为当时“新青年”杂志及其他许多报刊讨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娜拉成为当时中国知识界中最熟悉的人物。
今天,“娜拉”又在北京的舞台上演出了。这次有纪念意义的演出,不禁引起我们许多回忆。娜拉所处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娜拉”对于今天的观众,难道不是仍然有着它的现实意义吗?因为“娜拉”一剧的主题,不仅在于它提出了妇女的人权问题,它通过胡克大夫的身世,柯洛克斯泰和林敦太太的遭遇,特别是通过娜拉的丈夫海尔茂典型性格的揭示,也深刻地暴露出整个资产阶级社会虚伪的文明,以及违反人性的法制和道德标准。
至于在我们的时代中,夫妇生活主要建立在互敬、互爱、互助的基础上。这正是易卜生生前憧憬的家庭生活。妇女的人权问题,在今天大大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纸上空谈,已是为新社会的道德观念所肯定的了。但时至今日,作为旧有残余的意识形态来看,是不是也还有一些像未出走以前的娜拉一样的妇女,把自己的精神生活完全拘囿于个人身边琐屑的事物上,没有事业和生活的远大理想?是不是也还有那么一些像海尔茂一样的丈夫,自私自利,虚伪庸俗?因而,“娜拉”的演出,从它的内涵的现实意义上说,也还是耐人寻思的。(附图片)
娜拉为了医治丈夫的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借了一笔钱;恰恰在那时候父亲死去了。放债人写了一封信给娜拉的丈夫,想用揭发娜拉伪造签名的罪名来威胁他,以保住自己在银行的小职位。娜拉以练习舞会的表演节目,来阻止丈夫开信箱取信,和掩饰自己的慌乱情绪。
曹西林摄(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供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