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太行翻身农民 兴修水田二十八万亩可增产粮食十二万石 积极兴修水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7-27
第2版()
专栏:

  太行翻身农民
 兴修水田二十八万亩可增产粮食十二万石
 积极兴修水利
【本报太行二十五日电】太行翻身农民积极兴修水利,与旱灾进行斗争。据二十二县九百余村统计,农民兴修水利所用人工达十五万个,修复了大小水渠五百道,打井与掏井一千零七十一眼,打池与掏池一千零二十九个,新增与恢复水田达二十八万亩,共可增产粮十二万石,足够二十四万人渡荒半年。沁阳五区经过挑河运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秋苗得到了保证;磁县临水、南头、东沟三村,每人已平均有一亩水田。
兴修水利中,群众高度的发挥了创造性。黎城许多村庄利用山沟溅水与地下水层,使七千亩旱地变为水田,可增粮五千余石。涉县清漳河两岸普遍将旧渠修宽,增开支渠。该县九区旧渠加宽二尺后,水量大增,较前可省工一半,新开四道支渠,增加水地达三百余亩。沙河章村利用煤井水筑渠,变一百二十亩旱地为水田。沁阳李桥村将余水让给大召村挑成於渠,灌溉土地二百余亩。
水利事业得以顺利进展的主要原因是领导上重视了这一工作,表现在:一、干部亲自动手,起带头作用,帮助群众打通思想,启发群众热情。临城东竖村农会主席岗旦、民兵指导员二卷两人,先动手挖成一条小渠,浇地二亩,影响全村农民积极开渠,增加水地五十亩。该县解村干部先给群众算帐:“修渠二里长,只用工四百,就能浇四百亩地。”并向群众保证说:“三年以内仍按旱地负担”,解除了群众怕误工、没信心、怕水地多出负担的思想顾虑。由于动员成功,修渠打井便形成了广大的群众运动,老年妇女均积极参加,沁阳范村修渠一百丈,八十丈是妇女开的。二、认真解决群众的困难。县区村均成立有水利委员会或修渠委员会,统一解决所有问题。关于劳力问题的解决,磁县九区是组织各村剩余劳力支援近水村庄,工资由政府救济粮开支。有的地方是浇地户与不浇地户互助大变工,按活计活付工资;有的则实行工换工办法;有的是伙打伙浇。修渠、打井、打池所占土地,均按地质好坏出米,一般一等地米三百斤,二等地二百斤,三等地一百斤,米由浇地户摊付。内邱东青山村的办法是自由换地,有的人家地里有旧井或可打井,但缺乏劳力,别人可用相等产粮的地换过,五年后可各归原主,如两方自愿,亦可立契买卖。关于集体打井开渠所需材料,沙河沩窑等地是利用破庙砖、石、木材等废物代替。至于政府贷款扶助,那就更为普遍,仅邢台、涉县、安阳三县,水利贷款即达六百四十万元。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