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阅读
  • 0回复

王家园互助大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47-07-27
第2版()
专栏:

  王家园互助大队
安寨月
王家园是沁源城南三里一个行政村。抗日战争中为更有力的围困城内敌人,救活群众,在联合会主席王水厚的领导下,建立了劳动互助。四二、四三年中进行了三次抢种。由于他们组织的严密,敌人虽五次包围与袭击,都扑了空。在紧张的斗争中,他们还集体开荒一百四十六亩,给别村打忙工七百八十个,使村中六十三户农民从饥饿死亡中活过来。这个在对敌斗争中建立起来的互助,基础是十分牢固的。全村男全劳力四十七人,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退出互助的,现全村男女全半劳力百分之九十三在互助组。经数年集体劳动锻炼,全大队的劳动效率显著提高。今春集体担柴,每人每天两担一工,可抵平时二工,送粪三工抵四工,锄苗普遍三工抵四工,而赵保林小组十一人一天拔谷苗达九亩,平均二工抵三工。因而从正月至现在,全大队共节省一千七百八十四个工。并且真正做到每亩地上粪五十担、犁三遍,同时增开新荒三十四亩。又由于劳动效率的提高,便于组织余工进行副业生产,从去冬到现在,全村群众获利三十五万九千零六十元。
全村百分之九十三的劳力如何能组织起来呢?其主要原因与经验是:(一)群众经过长期的战争摧残,又经过土地改革运动,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迫切要求生产发家、恢复元气;(二)群众从数年中亲身体验到组织起来力量大,尤其在围困沁源城斗争中依靠组织起来,渡过了灾荒,困走了敌人;(三)真正的实现了自愿结合,参加互助组可以自由出入。有事随时可以离组去做家庭事,零活可以自己单独做几天;(四)发挥了一技之长,按不同劳动技术分工合作,如全村有四个木匠、两个泥工、两个经商者、两个畜牧工人和一个织布工人,他们组织了“工人互助组”,建立了“合作社”,“纺织学习所”,与种地的人变工合作,双方都满意;(五)干部带头,深入群众领导劳动。干部不特殊,在组内服从组长领导,遵守劳动纪律,他们是模范工作者,又是劳动英雄;(六)在劳动的使用与组织上,各有科学的方法,除男互助组三个分队四十七人外,另外有工人互助组六人,妇女纺织组廿七人,儿童互助组九人。大队长、指导员与各分队长及部分互助组组长,组成一个大队部,各项工作通过生产工作,共同研究统一安排、统一配备力量。做活是按季节活计劳力强弱、技术高低,灵活的集中与分散使用,随时变更组织形式:如春耕准备工作中,打柴一般以分队为单位活动。送粪时以小组为单位,修堤垒堰等较大的活,则是全大队集中出动。春耕中又以“对心事”自由结合,如以牛为中心的互助小组,老汉、妇女也可自愿参加、适当配备,并组织机动小组准备临时参战及做零活等。锄苗时一般以分队为调剂单位,分队并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分配,如种的先后、苗子大小、草大草小、山地平地、地块大小,然后大家讨论公道分配。秋收中,仍以分队为活动单位,每至一地迅速割完,各种不同性质的互助组,也是根据农业生产而转移。如妇女互助组,青年以纺织为主,儿童以上学为主,工人以出外揽工为主,农时妇女纺织半天,上地半天;儿童学习半天、生产半天,如紧急抢种抢收时,则全体总动员。而农业与副业的结合,又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经过全年精确计划,将全年剩余劳力抽出根据其技术与能力分配其经常性的副业与手工业生产,如木工、织布工人等可以出去生产,与大队分红,大队给其种地,两方都有利;第二、在春耕锄苗、秋收中,选择有季节性的副业生产,抽出剩余劳力去做,如到边沿区割麦与上山挖药材;第三、农业空隙中,全大队集中做副业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