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欧游散记〔二十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05
第6版()
专栏:

欧游散记〔二十三〕
赵沨
可感的情谊
许多人当知道中国的艺术家们访问了西欧的许多国家时,经常会问:“哪个国家的人民最欢迎你们?”这真是个难回答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的公众都以同样的热情欢迎了中国艺术家,只是表现出来的方式可能不同而已。法国的公众热情欢呼,荷兰人民鼓掌顿足,而英国公众在剧场放声大笑。……
我们回国后,又有许多人问:“到底欧洲公众怎样欢迎你们的?”那么,我且来说一两个故事:
在巴黎,有一次宴会上,我拿出一把折扇来。同行的一位法国朋友提醒我说:“在欧洲,只有妇女才用扇子的。”我正想把扇子收起来,旁边的一位法国诗人抢着说:“不!只要你,中国的艺术家,今年夏天在公众场合拿了扇子,明天,我们欧洲男人也就有权力在公众场合用扇子了。”另一位法国小说家作了结论:“由于你们演出的成功,巴黎人民已经对你们崇拜到如此地步,那就是无论你们做什么都会被认为是对的,应该的。”
一个在荷兰的中国餐馆当了二十年的招待员的华侨,坚持要请我们到他那里作客,因为,他说:“自从你们演出后,好多次,客人们走来向我握手,称赞中国的艺术。连我也分享了你们的光荣了。”
在伦敦,我们下车后便收到一些礼物——后来知道,这些水果还是送礼的人亲自到市场选购的。我们临走时,每个女演员还收到一套尼龙料子,还附有配好颜色的尼龙线。这个坚决不愿说出名字的送礼者,后来才知道是一位刚从中国回英国去的女传教士。
通过了直接的接触,人们是可以相互了解的。在法国,我们住的那个旅馆的招待员中有人掉了泪。在英国,一个舞台工人说:“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外国剧团在英国受到这样的欢迎。我也从来没有见过一些外国艺术家竟然如此温文有礼,不骂人,不喝酒,不吵架。”一个意大利的餐厅招待员说:“你们只在这里停留了几天,请原谅你们刚来时我对你们的无礼。因为,过去人们把你们形容得太坏了。而现在,我刚刚知道你们是好人,可惜你们又走了。”
所有这些可感的人民之间的情谊,将永留在我们记忆里。
(全文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