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阅读
  • 0回复

对私方人员的奇异态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09
第4版()
专栏:

对私方人员的奇异态度
章世鸿
上海钢窗厂公私合营已四年多了。但是,四年多以来,这个厂的私方代表王逸民一直没有工作可做,而且长期受到不应有的冷淡和歧视。
王逸民今年六十四岁了,早在1950年他就申请合营,而且两次要求“献”厂。合营以后,他又主动要求工作,他说:“我年纪已老,希望在有限的几年中能对社会主义建设作一些贡献。”这种要求也是完全合理的,但却得不到公方代表的支持和重视。公方厂长为王逸民设了一间单独的办公室。事实上他是无公可办,每天只是上班下班,到车间转一转,看看书报;厂内开任何行政会议、生产会议都不叫他出席,公方代表看到他也不理睬;职工怕被套上“靠拢资产阶级”的帽子,也不敢和他接近。
这样对待私方代表,当然谈不到对人的改造,而且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也是完全不利的。王逸民解放前任过建筑工程师,专门从事钢骨水泥设计,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也有管理能力,对本厂的潜在力量也很熟悉。举个例说,去年公股厂长和党支部书记去北京开会时间,一个部队机关要订购捷克式钢窗柱,跑了几个大城市,找不到能接受这批任务的工厂,后来找到了上海钢窗厂。这个厂过去也没有生产过这种产品,原拟不接受,但经王逸民主动加以研究后,亲自设计,出主意,由有技术的老工人试制,终于如期完成了任务,部队机关极感满意。显然,私方人员这种生产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十分有利于企业的发展的,应该受到鼓励。但恰恰相反,因为这种技术经验是被王逸民这个资本家掌握了,就处处遭到冷淡和轻视。比如有一次工人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技术科按这个建议画图纸,王提出这样设计还不够安全,应加上一个什么装置,但技术科不接受,硬说安全没有问题。最后,事实证明还是王的建议是正确的。
为什么对这样一个有技术经验而又愿意接受改造的私方代表要采取这种冷淡和歧视的态度呢?除了这个厂的主管部门金属结构总局不应该对王的工作迟迟不作安排,和前公方代表郝成禧有比较严重的宗派主义情绪,应该负一定的责任以外,主要还是由于这个厂的公方人员和党组织存在着下面两种片面的错误的观点:
第一,他们一直认为这样对待私方代表,才是站稳了立场,和资产阶级划清了界线。“五反”以后,这个厂的干部阶级觉悟提高了,和资本家的界线划清了,这是好的。但由此就产生一种极其幼稚的想法,似乎“划清阶级界线”就是和资本家一刀两断,任何和资本家的联系都是立场不稳的表现。去年,这个厂一个公方厂长到王逸民家去了一次,抽一枝烟就走,回来还立即向支部书记汇报备案,深怕别人说他丧失立场。还有其他类似的例子。这样理解“站稳立场”,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们既没有看到私方人员的积极性一面,也没有看到几年来阶级关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他们不知道,不和私方人员发生联系,不对他们进行工作,就无法完成双重改造的任务。为了改造人,就应该进行细致的耐心的工作,就应该和他们在工作上、思想上、日常生活上发生很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只要有利于对他们的改造,都是必要的而不是可怕的。这种联系只会逐步改变私方人员的立场,而对公方人员来说,则并没有涉及什么立场问题。
第二,只看到私方人员的短处和缺点,看不见他们的优点和积极的一面。当人们和这个厂的公方代表谈到王逸民时,他们强调王逸民的短处和缺点,说他有一些历史问题,说他工作上怕艰苦,责任心不强,说他合营后仍有一些自私自利的打算,等等。这些可能都是事实。但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曾经是资本家,具有资本家的本质和各种思想特点,我们才需要通过说服教育方式来对他们进行改造吗?以为私方人员的各种表现必须和公方人员一样,用革命干部的水平去要求他们,这是不实际的。但这种不实际的想法竟成为这个厂不分配王逸民工作的理由之一。他们一方面不给他实际锻炼的机会;一方面又要他进步,这怎么可能呢?这不正好像要一个人学会游泳但又不准他下水一样荒谬吗?
现在,这个厂的问题由于上级领导机关的干预已初步得到了解决。但上面这两种片面的错误观点几乎在公私关系搞得不够好的合营厂中都可以找到。这种观点是由于我们许多同志思想方法上的狭窄性、片面性和缺乏发展的观点所造成的。他们只看到私方人员某些正在改造并且逐步削弱着的消极因素,而看不到正在发展着、增强着的积极因素。他们的眼光太老、太旧、太小,跟不上一日千变的现实的发展,这就势必大大加重了工作中的困难,使我们在改善合营企业公私关系中遭到本来可以避免的阻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