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戏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10
第8版()
专栏:

戏风
徐吾家
多年未看上党家乡戏,看后有所感触,并非专为上党戏而发。
上党戏来北京演出,据我看,同以前有显著不同的,至少有一条,这就是有了女演员。在旦角的发展史上这是必然之路。这些后起之秀,必须好好学习,多多排练,以求掌握更多的剧目,特别是传统剧目。再就是过去演旦角的男艺人们,仍当多多演出,并当好好带女徒弟,这样才能完成并尽到他们自己的历史使命。这点其他剧种这么做,上党戏也应当这么做。这股风是正风、好风,可以顺风而下。
上党戏另外一点跟从前显著不同的,就是旦角的化妆和服装。这方面的改进,自然也是应该的,而且还应该不断发展。可是,这几年来,我看各种地方戏,在旦角的化装上,几乎只遵循一条路,都是随京剧和越剧的路子(当然这两个剧种的旦角化妆方法和服装都有它们的长处),来了一个清一色,凡是夫人、小姐,必是遍头珠翠;丫环则必上髻而外,还硬装一条粗大的辫子,而服装又是短衣长裤,演古人而无古风。这一套,目前也是靡然风从。但这股风我却觉得不是正风,它把许多地方戏的特色刮掉了。因此,我想奉劝上党戏在这方面要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气魄,不必“顺风倒”。
头上,我以为是放简洁、雅致一些好。宋妓严蕊虽然有“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之词,那只是在官府前面追求自由之意,并非是真个头上插满鲜花;如果满头全是红花,而不见黑发,那又成个什么怪物?我这么说,也毫没有要求大家统一起来的思想。正相反,倒是要求“百花齐放”。希望各剧种对原来的旦角化妆法、服装行头进行研究:看什么美,什么并不美;看什么是过于简陋了,什么又是过于琐碎了;如何在原来基础上加以改进。可以向人家来学,但不一定要全盘抄袭和模仿。上述旦角化妆方面的清一色化,倒正是阻碍“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的歪风,值得警惕的。
戏风,不只头上化装一端,我并非只对头发问题(如人们议论辫子一样)有兴趣,只不过“举一反三”而已。此外,如剧目、服装、语言、音乐、道具、导演手法等等,各地方剧种都应该在自己原有传统的基础上加以稳妥的发展,保持特有的风格,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吸收外来影响,是必要的,但不必盲目风从。
戏风,来一个“八仙过海,各现身手”吧,不要使当年的丰富多采,变成为今日的清一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