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3阅读
  • 0回复

“祖国颂”和“长征大合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14
第8版()
专栏:

“祖国颂”和“长征大合唱”
叶林
大型声乐作品“祖国颂”同“长征大合唱”演出了以后,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论,有人认为“祖国颂”很好,而对“长征”则比较失望;有些人的意见则恰好相反。这两部作品对我的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创作风格,它们的长处和短处,我觉得恰好又成为鲜明的对照。
“祖国颂”有着比较严谨的音乐结构,作者在这里面采用了四个概括性的主题——贯串全曲的颂歌性质的“主导主题”、回忆革命历史发展的主题、新中国出现的主题和“欢呼”主题。作者对这四个音乐主题的处理显然是经过了精心的构思的,它们不是简单的联唱,而是在不同调性上交替出现和相互呼应,具有一种艺术上的逻辑力量。这种不分乐章的大型合唱曲体裁的使用,可以说是我们合唱艺术上的一种新的发展,我觉得是十分可喜的,尽管它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可能在每个主题上都进行深入的刻划和发挥,但它毕竟是比较集中的,有着较大的概括力量,易于把听众的情绪更好地组织和鼓舞起来。有人说“祖国颂”的气氛很好,我想这和它严谨而具有戏剧性发展的音乐结构有很大的关系。
“祖国颂”的精工的声部处理、配器设计以及和声上充分发挥转调的力量,也是作品的明显优点,这许多方面都充分地表现了作曲者对音乐创作技巧方面的专业才能。只是,也许作者过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方面,而对曲调同歌词的因素比较放松了,因此,从整个合唱的完整性方面看来,也同时存在着比较显著的缺陷。如果说,这首合唱的曲调性不强,那是不真实的,它的曲调优美,并不难于理解;但遗憾的是除了音乐上的内容以外,它并没有帮助人更好地理解歌词的内容。有人反映说,唱了半天只听懂了四句。这就是说,它的曲调形象仍然是不完整的。如果我们进一步推敲一下这首合唱的歌词,则可以发现有更多的缺点。有好些地方在词句上十分牵强,像开头的:“长白山顶千年的积雪,西北高原万里风沙。祖国啊,我们骄傲地为你歌唱。”这种苍凉的景象并不足以说明我们祖国今天的风貌,也没有必要为了这种“万里风沙”而“骄傲地歌唱”。此外,又如“看我们祖先开辟的地方,顺江流滚向东方,迎接那火红的太阳,乘风破浪。”等词句,在文理上也很难解释,只不过是一些没有联系的短句的拼凑。这也就难怪听众听不懂了。
时乐蒙的作品“长征大合唱”则又表现为另一种创作风格和特点。这个大合唱虽然只听到了一个乐章,但也可以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和作品的规模。这一章是由五个部分组成的,首先是一段男低音动人心魄的沉重的歌唱,咏叹着旧中国的苦难。这一段歌唱是十分有分量的,一开始就创造出了革命前夕的那种霹雷将至的典型情绪。然后,隐伏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曲调的红军主题出现了,它亲切而有力量地歌颂了人民武装的诞生。我最喜欢的还有第三段,这是人民歌颂红军的民歌风的主题,它有着浓厚的陕北民歌的风格,在愉快的节奏中以民间歌调的语言唱出了人民的心情,这一段我觉得和星海的“新年大合唱”的风格是一脉相承的。之后,紧接的一段是反动派的进攻,然后又再次出现了红军的主题,以胜利的北上抗日万里长征来结束。
这两个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说明了作曲家创作个性和不同体裁合唱曲的发展的可能性。“长征”第一章还不过是整个大合唱的序曲,但从它的风格与体裁来看,都说明了这是另一种类型的更为接近民间的合唱体裁,同时也说明了任何音乐体裁都不会仅是一个固定的框子,它完全应该根据主题和作曲家个性的需要来发展和创造。
不过,“长征大合唱”第一章的结构虽然层次明显,但却缺少音乐结构上有机的发展和联系。它有不少很好的音乐片断,但连贯性很差,声部的设计和和声的处理也嫌单薄,特别是乐队的伴奏部分写得尤为贫弱。这些问题,我想是在乐曲体裁的摸索实践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的。
至于“长征”的那种朴实深沉的风格,平易近人而又接近民间音调的那种曲调的力量,我认为正是这个作品的显著优点,这个作品有着强烈的语言朗诵的因素,每一句歌词都能够清晰而有力量地传送出来,并且有着强烈的思想内容。这些都是十分可贵的。时乐蒙的作品并不追求一种旋律上的表面的华采,蕴藏在章句之中的那种深邃的感情,只有多唱多听,才能体会出来。时乐蒙“不朽的英雄黄继光”和这首“长征”,我想都是属于这一类型的。把这种特点使用在“长征”的创作上,正好符合于题材的需要,使作品具有较深的思想力量。
从这两个大型声乐作品的演出中,可以体会出:声乐合唱体裁的创作道路是广阔的,也容许创作个性的自由发展;同时,相互学习彼此的长处也是必要的,这将可以使我们的创作得到更蓬勃的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