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阅读
  • 0回复

这是对艺术家的态度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17
第8版()
专栏:

这是对艺术家的态度么?
李竞
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已经发表了许久了,可是有些地区的干部对这个文件还是没有认真研究,并没有在工作中贯彻执行。
先举国画界的例子来看吧。
据报载,上海国画工作者互助组的画家们给出口檀香扇的扇面加工画画,一幅画最低的报酬是三分钱,一天画三十幅,才能得到九毛钱;每幅最高的代价是六角一分,一天只能画一、二幅,收入一元左右。三分钱画一幅画,它的价格仅仅与一个最廉价的烧饼相同,可以看到艺术劳动被人轻视到什么地步!
国画家一直被关在就业圈外,让他们靠画扇面、书签、宫灯过活,已经是不合理了,可是干这种活也不是那么容易。主管加工任务的中国土产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江苏分公司和苏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推销经理部,曾一再动员画家们降低工钱,“为国家积累资金”。这样,绘画的工价曾几次降低,画家们只好勒紧了裤带来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了。
因为这个办法太不合理,国画家们终于还是鼓起勇气为“个人利益”发言了。今年七月初,上海国画工作者互助组向上述有关方面要求恢复调整以前的工资。苏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回答说:“苏州画家也没有意见,你们如果真嫌价钱小,我们就请苏州、常熟的画家画了。”多么干脆。“你嫌钱少不干,我就另请高明”,这原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者威胁失业工人的办法,不幸的是在今天,居然有人在“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口号下,运用这种手段了。
家里“等米下锅”的国画家们哪里敢不干。他们只能承接过多的工作,白天黑夜地赶画,巴不得爹娘多生两只手出来。可是,即使这样谨小慎微,国画家们还免不了要碰到风波。当他们拿着生产成品胆战心惊地通过验收关时,常常捏着一把冷汗。验收十分严格,甚至有意挑剔,质量较高的艺术品,因为颜色深淡有别,被判为偷工减料,不收!菊花的花瓣少了一枚,不合规格,不收!颜色稍有渗透,不仅不要,而且要赔偿损失一元三角。当国画家们平安地如期交货,验收通过,应该钱货两讫了吧,决没有这样爽快,上海国画家给苏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画了工价一千一百元的货,交货之后将近一个月,才分期收到工资一千元,其余一百元呢,主管部门就毫不着急,变了毫无下文。
按理说,“不平则鸣”,而国画家们却连鸣也不敢。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许广平到上海视察工作,找国画家座谈,他们的谈话也还不是没有顾虑,可是,新民报晚刊却把这不合理的情况揭露出来,再加了一篇短评,请有关单位“高抬贵手”,这样,阳光照到了阴暗的角落,市政协和有关方面开始注意了这个问题,上月末,报上说,各有关单位开了会,认为这种情况应该改善,中国土产出口公司上海分公司表示了积极态度,而苏州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呢,却认为“有困难”,还得考虑考虑云。
这样的事,怕不止上海一处吧,上海已经有人讲话了,有的单位也已经表示要改进了,其他各地呢?在首善之区的北京,不是也有高龄六十的著名国画家在画七分钱一张的书签么?不是对第一象牙社的雕刻家们采取了十分不合理的态度么?
我们希望文化主管方面重视这种情况,采取一些具体措施,同时,也希望商业部门、合作总社负责方面好好地检查一下这方面的工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