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古乐演奏者后继无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18
第8版()
专栏:

古乐演奏者后继无人
孙世恺
人们都记得这样感人的故事:战国时晋国大夫俞伯牙到楚国访问途中,在汉阳江上弹奏琴曲,被樵夫钟子期听到,立即识破琴声意在“高山流水”,二人从此结成知音;汉景帝时,卓文君也是听到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弹奏“凤求凰”一曲,两人才结成姻缘。……但是,像这样富有艺术魅力的琴音,现在却很少有人听到了。
难道先人给我们留下的音乐遗产少吗?仅古琴曲粗粗一算,现存就有六百一十多个不同的传曲,二千八百八十多个不同的传谱。这些丰富的古琴曲,有抒情的,有写实的,多种多样。可是,遗憾的是现在有人能弹奏的不过几十曲而已。北京古琴研究会有位年过花甲的古琴家,怀着沉重的心情对我说:“抗日战争前,据不完全的统计,全国有二百多位善弹古琴的专家,现在据初步调查,还剩下一百多位古琴家了。中央音乐学院去年也只招收一名专学古琴的学生。”当场,另一位老古琴家听到继承民族音乐遗产问题更显得有些激动,他忙着插进一语:“这样丰富的民族音乐遗产如果无人继承,单凭我们这些老人发掘、整理怎么成呢?那不是老人死就完了。”
最近,我在北京京剧基本艺术研究社也听到老音乐家谈“抢救”音乐遗产问题。老人告诉我,在“红楼梦”、“桃花扇”等名著里都曾记载过打“十番乐”。“十番乐”起源于明代,现在也很少有人会演奏了。老人们怕遗产丢光,自动组织起来企图研究昆曲、古乐,还想培养新生力量,招收二十多个青年音乐爱好者业余学古乐。可是,不到一年,这二十多个热情的青年人,都由于学习和工作忙,先后告别了古乐。
八月十日“光明日报”社论“百花齐放的音乐周”也讲到这样的问题:“特别严重的是一些熟悉民族遗产的音乐家大都已经年老,而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又很不熟悉。”这种情况,在演奏民族器乐的方面,更加严重。古琴方面的危机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