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9阅读
  • 0回复

农忙流动食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20
第3版()
专栏:

农忙流动食堂
张子青
河南信阳县辛店乡郝堂高级农业社,位于震雷山东北脚下。由于山沟纵横、道路崎岖,社员们居住不集中,生产很不方便。有的社员到耕作地点,就得走四、五里路,有的还要翻山越岭,耽误的生产时间很多。春季社员们早晨就没有出过工,就是在上、下午,也比平坦地区的社员少劳动个把钟头,还常常误了吃饭时间。
这个社的领导干部,为了解决社员们的困难,在社员居住过于分散的第二生产大队,以生产小队为单位,试办了两个农忙食堂。这两个食堂有四个社员担任炊事员,由入伙的六十七个男女社员集体打柴,按人摊粮、摊菜、摊钱,并分担炊事员的工分。采取流动形式,社员在哪里干活,食堂就在社员干活地点的附近人家作饭。
农忙流动食堂好处很多。对社员来说,避免了往返的劳累,每天能多做两、三个钟头的活;同时,也减少了社员过去因吃冷饭、喝冷水而造成的疾病,还少花了钱。办食堂的头十天内,每人每顿饭平均只八分钱。因为不需要在家做饭了,有三十八个过去在家做饭的妇女,也参加了生产。有这种食堂,社员出工齐,也比以前好评工记分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