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阅读
  • 0回复

两个兄弟厂的铸工车间 一个是现代化的装备,废品率超过规定一倍以上;一个是手工业生产,废品率比规定指标低一半多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23
第2版()
专栏:

两个兄弟厂的铸工车间
一个是现代化的装备,废品率超过规定一倍以上;一个是手工业生产,废品率比规定指标低一半多
周静宇
七月份,沈阳第一机床厂没有完成生产任务,主要问题是铸件质量不好。
机床一厂铸工车间的产品质量越来越不稳定。今年二月份的废品率是10.96%,七月份即高达14.45%,超过了规定的质量指标一倍以上。加工车间常常加工到最精密程度的时候,忽然碰到了沙眼、气孔,不得已,只好报废。党委虽然也进行了重视质量的教育,但是没有什么显著的好转。
是铸造的条件不好吗?不。这是全国第一个现代化装备的车间。
是技术力量的问题吗?也不是。这个车间的总工程师有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他的技术水平在全国也算是第一流的。车间的副主任是一个有二十几年工龄的老翻砂工人,有丰富的工作经验。
是工艺规程的问题吗?也不是。这里的工艺规程是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制定的,当苏联专家在这里的时候,铸件的成品率很高,只是苏联专家走了以后,质量才逐渐没有保证。
那么,问题究竟在那里呢?从检查员的谈论中反映了一些情况。
平时,铸工车间的检查员为了铸件的质量问题经常和工人、领导人员发生争吵。
有一次,车间用沥青砂制作1д63车床砂型,按照工艺规程要求,砂型制成以后,必须干燥到四十糎深度才能使用。可是,操作人员只干燥到二十糎就马马虎虎地算了,检查员要求重烘,操作人员就向领导方面反映,支部书记和车间主任立即赶到现场责问检查员。
检查员根据工艺规程,说不能用。车间主任却说:这箱活作为试验,可以用。于是,一场争吵就在“试验”的借口下不了了之。
车间领导方面把执行工艺规程和完成生产任务对立起来,认为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就会影响任务的完成。他们还认为,车间检查员的工作只是“建议建议”,决定与否,就不是检查员的事了。检查员无限慨叹地说:“我们在这里白使劲。”
车间的生产计划很乱,没有完整的加工路线程序。有时候,检查员接到了加工路线单,却找不到铸件在那里。每天,铸造车间要账的人多,有些铸件刚刚铸完就被拉走了。有的铸件没有经过修正、浇焊,就送去焖火,有的铸件需要补焊的也无人负责。这种情况,车间检查员也深感无能为力。
工艺规程是不能随便改变的。但是,这个车间在执行工艺规程的时候有着很大的“灵活性”,工程技术人员把工艺分出主要的和次要的,次要的部分就不顾工艺规程。熔化炉经常用一级铁倒铸二级活,用二级铁倒铸三级活,七月二十九日,因为倒的铁水超过了规定的硬度,一次就报废了八个车床床身。
车间的管理混乱,车间主任同副主任之间有分工而无联系,管生产的不问技术,管技术的不问生产,而车间主任什么也管,什么也管不起来。有些新工人迫切需要提高技术水平,解决工作上遇到的问题,而技术工程师很少深入工段帮助他们。设备事故和人身事故不断发生,工人加点几乎成为日常生活,泥芯工部经常有五十多名工人延长工作时间到十二小时左右,有的工人一连干十六小时,也无人过问。
这就是车间的基本情况。当然,客观困难也是有的,例如木型交得晚,产品催得急,木型不准,容易变形,这都给铸造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尽管客观上有一些困难,铸件废品率高的现象并不是不可避免的。
在沈阳机床一厂的兄弟工厂——沈阳第二机床厂的铸工车间里,情况却完全相反。他们的质量一般做到相对的稳定,而且废品率逐月下降。七月份,机床二厂铸件五百四十四吨,废品十五吨,废品率还不到百分之三,不但达到上级要求的指标,而且比指标降低了一半多。
这里,没有机械化、自动化的装备,只进行过部分的技术改造,基本上还是落后的手工操作。这里也没有像一厂那样拥有全国第一流的技术工程师,而是普通水平的铸件工作人员。
看起来,似乎是个奇迹,实际上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奥妙。只是有着同机床一厂不同的特点。
机床一厂铸工车间党的领导人员带头忽视质量,机床二厂的党支部是从政治上、思想上监督与保证提高产品质量。这是第一个特点。
在1954年,二厂铸工车间是全厂废品率最高的车间。当时废品率达到33%以上,工人们不愿实行计件工资,情况十分严重,因此解决质量问题,成了党和行政的紧急任务。
他们勇敢地担当起这个任务。他们发动技术人员研究上海、济南等机械工厂铸件的资料,讨论同一类型厂提高质量的原因,并深入广泛地向职工进行教育,使广大职工明确认识提高产品质量的意义。
他们严格要求共产党员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起模范作用,在支部大会上严肃地批判了忽视质量的党员。例如党员侯金才担任技术主任工作,对于不合规格的大炉铁水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造成了废件,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列席会议的非党群众,也受到了教育。
一句话,党组织在教育工人重视质量、组织工人学习技术、发动工人开展劳动竞赛等方面,都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机床二厂铸工车间在贯彻工艺规程上很认真,不像机床一厂铸工车间有那样大的“灵活性”,也是一个特点。
过去,二厂也曾有一些老工人总觉得使用科学仪器有些麻烦。像大炉工人文锡清从来不用高温器,只是看一看来断定温度的高低,老工人陈喜荣也不用硬度的仪器,只要用手摸一摸来断定硬度规格,现在,他们用科学仪器代替了经验主义。
有的工作台订了三项制度保证工艺规程的贯彻。一个制度叫做班后会,利用下班以后很短时间,谈谈生产上的主要问题。一个叫做三检,就是产品做出以后,自己检查一下,互相检查一下,必要的时候抽查一下。第三个叫做“以工艺守则为生产纪律”。这些制度起了很大的作用。过去严重忽视质量的砂型工人马有德,在这个制度下,产品质量一连四个月达到100%。
最后一个特点:这个车间领导方面,思想一致、行动一致,形成了核心力量,车间的重大问题都是经过支委会议认真研究和讨论的。车间主任赵炎景同志说:凡是厂长交给我的主要任务,我都向支部汇报,然后,根据支委会决定的原则具体执行。正由于支部和行政的负责同志注意了集体领导,他们在生产管理上也就很有秩序。可惜机械一厂铸工车间恰恰在这方面是比较薄弱的。
我访问了两个兄弟工厂的铸工车间。在一厂的现代化的铸造车间里,除了制砂部在有秩序地工作以外,走到造型部总不免使人有“乱”的感觉,各种各样的砂型模型铺满了大型工段和中型工段,检查员带领我翻越许多铸具,才没有迷失道路。在二厂的基本上是手工作业的铸造车间里,一切都在有秩序地进行,稳步地走向文明生产。
铸工车间是全厂生产的头一道工序。机床一厂如果不采取紧急措施,整顿这个车间,那末,不仅直接影响本厂零件的加工和工具的制造,影响到济南、北京等厂的订货,而且更影响下半年的生产任务和明年的计划。这种影响会造成多大的损失,现在还难以估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