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阅读
  • 0回复

读者、作者、编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24
第8版()
专栏:读者、作者、编者

读者、作者、编者
请把文章写得通俗些读者对副刊文风的意见
很多读者来信,表示喜欢阅读人民日报第八版的副刊,但是,也有读者认为副刊中有些文章“引经据典过多、过深,不够通俗”;“喜欢用一种半文半白的体裁,爱好晦涩的字眼和冷僻的典故”,读者看不大懂,感到美中不足。
例如:读者王其来信说:七月二日第八版载“宰相肚皮”一文,引证“易经”中“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这句话,有好几个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同志,都不大了解,只能似是而非地揣测其意。
读者余寄生来信说:七月四日“话说散文”一文中的“雍容谈笑、纵意挥斥”,“已入化境”,“疾徐有致”;七月十三日“以耳代目之类”一文中的“韩潮苏海”等词句,确实难懂。一个具有初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同志,为了弄懂“韩潮苏海”这个典故,不得不放下报纸去查词典。
刘仁慈来信说:七月五日“请照‘女四书’的镜子”一文,整个的意思当然可以懂得,但是,这篇文章中引用的几段古文,就读不下去了。特别是“女诫”中的“媟黩”、“纵姿”等,实在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一句话,也只能揣测其意,似懂非懂。
张绍英来信,以“‘严肃’和‘杂学’”一文作为例子,认为文中的一些半文半白的句子,如:“所知既富,所见自高,可供较量抉择者越多,辨别妍媸区分巧拙的能力便越是敏锐。这样,虽欲不独立思考,不可得也。”等,只能给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读者造成阅读的困难。
提出类似这种意见的读者来信,本报编辑部已经收到一百多件。这些读者都要求报纸上的文章写得通俗一些,使大多数读者都能看懂。王其在来信中说:“我们不应该一概地反对引经据典,但是仅仅引经据典是不够的。认真学习古典文化遗产,来丰富、创造我们自己的语言,是更加迫切和需要的。”陈则彦和刘仁慈的来信,都希望作者和编者在引经据典的时候,要想一想大多数的读者是否看得懂,如果是读者不容易看懂,而又必要加以引用的,最好作一些简单的注释。
建议监察机关注意处理在报纸上揭发的案件
报纸上反映了群众对于各项工作的批评和建议,也揭发了某些工作人员违法乱纪的案件。我建议各地监察机关经常注意报纸上的批评,特别是报纸上揭发的案件,并督促有关机关进行处理,或者直接进行检查处理。这样,不但可以使报纸上的批评得到更好的效果,而且对于监察工作的开展,也有好处。
(许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