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为什么这样领导生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28
第3版()
专栏:读者来信

为什么这样领导生产?
每亩到底该种多少株?
河北省曲阳县今年春天采用双株密植的方法播种白马牙玉米十万亩。播种开始时,中共保定地方委员会和保定专署指示说:每亩要种到四千至五千株。指示刚下达,又来了一道指示:每亩降到三千五百至四千株。不久又指示:必须按每亩三千到三千五百株定苗。当绿油油的苗儿长到一人高的时候,又来了紧急指示:一般地每亩降到三千株以下,瘠薄的地二千五百株以下。在这个指示下,人们虽然不太高兴,但是不得不放下别的事情,来进行拔苗工作。这种拔苗工作一直搞到七月初玉米露穗以后。农民们含着泪拔掉这些快要结穗的玉米,心里是十分难过的。
由于中共保定地委和保定专署这种变化无穷的指示,不但浪费了群众许多人力、物力,而且打击了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给今后贯彻新的农业技术造成阻碍。我们要求上级党和政府,对这件事进行严格检查处理。
崔旭明、石笑岩、刘玉波等
奇怪的推广方法
浙江省海盐县本来是个种植中稻的地区,今年县的领导机关为了推广晚稻,就要求农民把种植中稻的习惯改变过来。4月28日和5月4日县财粮科长项志刚、区干部潘海蟾和乡干部先后两次把官堂乡农业合作社的干部召集起来,要求毁掉中稻秧苗,而且要“行动迅速,处理及时”。指示到了通元乡,乡干部要求党员“以身作则,克服畏难情绪”,乡长王付明竟然提上滚水把万新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四百斤中稻谷种烫坏。永安、城郊、百步、横港等乡,都有类似情况发生。结果,有大量中稻被毁掉。光通元乡就毁掉中稻谷二千多斤,烫坏芽谷一千五百斤。这种干法引起了农民的反对,有不少妇女守着中稻秧苗不让毁掉,即使黑夜里也不离开,有些农民不听这一套,偷偷摸摸地照旧种植中稻。海盐县曾经试种过晚稻,结果并不成功。例如官堂乡红光社,1954年种了二十亩晚稻,每亩平均收谷三百斤。1955年种了五百余亩晚稻,每亩平均收谷三百九十八斤,而中稻呢?每亩收谷是四百斤。因此农民认为种晚稻成本高、产量低、时间长,种中稻成本低、产量高、时间短。海盐县的领导机关并不去考察这种情况,不让农民看到这种改革的好处,就硬性盲目推广,结果事情没有办好。 曲 星
布置任务也得看看季节
7月20日那天,河南省长葛县和尚区召集了乡干部会议,在会上,这个区的中共区委会布置工作:没有种上大秋作物的地,一律种上玉米。上行下效,乡干部也照样召集了各农业社的管理委员、生产队长以上的干部会,原原本本地把任务布置了一番,并且强调:玉米是高产作物,准备种荞麦的地也得种上玉米。
社员们在执行这项任务时,是有意见的。这个说“这时候种玉米还能长吗?”那个说“上级给任务可以,但是,任务也得合乎农时!”社员虽然议论纷纷,但是,谁也不敢不执行任务。
这些快到“大暑”才种上的玉米,虽然出土了,但长得又黄又瘦,谁也不相信它能长出粮食。有位上了年纪的社员说:“全当施肥吧!。”有些社员真的把它犁翻到地底下沤青肥了。
社员劳动是人力,玉米种是物力,这样作多么劳民伤财呀!上级指示中常常有“不违误农时”的句子,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不研究一下是否适合农时呢?
曹钦照
收成不好为啥还要多种
我到安徽怀远县骑龙集作土壤水文地质调查的时候,了解到这里在推广马铃薯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1954年春天,这里曾根据上级要求试种过马铃薯。但是收成不好,每亩下种七十斤,收八十斤。
1955年春天全乡按分配任务又种了四十亩(比1954年增加一倍),因为群众不愿意种,又遇到春旱,每亩地只收四十多斤。1955年夏季虽然又分配这里四十亩,但是群众都拒绝再种。乡干部为了带头,每个干部各种一亩。许得安种了五分春地(能种棉花的好地)上了七千斤粗肥,除草四次,结果只收了三十四斤。群众说:“人家干部带头增产,你们干部带头减产。”
1956年全乡成立了四个高级社。这年春季分配种马铃薯的任务由四十亩增加到八十亩。骑龙社被分配的二十亩,虽然每亩地上了一万五千斤粗肥除草四次,但是收成依然很坏,第六生产队四亩地仅收三百斤,连薯种都收不回来。今年夏季种马铃薯的任务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大了七倍多。
年年只种不收,为什么还逐年增加种植面积呢?这样推广高产作物,对生产有什么好处呢?
含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