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阅读
  • 0回复

略谈“杂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8-30
第8版()
专栏:

略谈“杂文”
何用铭
在人民日报上读到丁三的“略谈规格”的杂文,也来谈谈杂文。
丁三的文章大意是说,作者在浙江某县城走进一家“合作饭店”,要吃炒三鲜之类的菜,这个古怪的店子的三鲜的规格是死的,作者不喜欢那样的三鲜,要另炒一盆,说是不行,这是店子的“规格”!于是使作者联想到写文章,认为文章也不是完全没有规格的,但绝对不需要八股式的规格。末了,作者就发表了这样的感慨:
“真正的规格和风格应该是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活东西,它的大敌就是死的‘规格’。一碰到死‘规格’,一切活东西便呜呼哀哉了。做菜如此,写文章尤其如此,办事做工作又何尝不是如此!”
但是实际生活中也有另一方面的情况,就是真正的硬东西和真正有好规格的东西太少了。譬如写杂文吧,目下不是有些人很在努力学鲁迅的杂文么?鲁迅的杂文,其中常常有引证,有比喻,有看去似乎与文章主题无关的联想,但综览全文,这些引证、比喻和联想却逻辑分明,彼此紧密相关,揭示一个精辟的论点,一个深刻的见解。这样的引证、比喻和联想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和洞悉事物内在关系的能力,因此,一篇短文,累读不厌,给人以智慧和力量。这是别人驳不倒、打不烂的硬东西,真正的好规格。但有些人却不是这样去学鲁迅的杂文,去学鲁迅观察事物的本领,而只看中那些引证、比喻和联想,而且以为这些东西就是杂文的“规格”;至于文章的论点呢,看了也就忘了,或者没有看完就可以推想到。一眼看去,就知道他在“做文章”,浅得很。这就首先证明这些人自己本来没有什么“规格”,自然可以去适应任何“规格”的。像这样的东西,怎么不容易“呜呼哀哉”呢?因为他自己的陈述本来就站不住脚,话又不准,立论就虚,怎么经得起“碰”呢?
要打破八股式的文章规格,需要真正的好规格,真正的硬东西。中国有句俗话说,真金不怕火炼,做人做事如此,“写文章尤其如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