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水中救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01
第3版()
专栏:

水中救粮
新华社记者 胡承清
8月5日早晨两点多钟,漕河水势猛涨,河北军区某训练团收到了徐水县漕河车站附近粮食仓库三百多万斤粮食急需抢救的紧急通知。团长张晋立刻命令三连和十三连的全体官兵以最快的速度出发抢救,他亲自到现场指挥。
两个连的战士从睡眠中惊醒,立即集合起来,向目的地急行军前进。雨不停地下着,在三十华里泥泞的路上,接二连三地有人在黑暗中摔倒又爬起来。战士们脚陷在泥里,索兴抛去鞋子。铁道旁尖峭的石子扎进战士们的脚心,有的被扎出了血。然而始终没有一个掉队。
来到了漕河车站,东方泛出朦胧的曙光。一片黄浊的水淹没了庄稼,水面上稀稀落落地露出几束高粮穗子。二十多个高大的粮垛泡在两尺多深的泥水中,粮库的围墙早已被水冲走。战士们的心都紧缩起来,一刻也不能等待,一定要把粮食一粒不剩的抢救出来。
紧张的战斗开始了,重重的困难需要克服。粮食如何才能通过一人多深的水面呢?不论是木排还是捆了木条的簸箩,装上粮食仍然要下沉。最后决定架便桥,首先把堆在铁道旁的枕木捆成长方形的桥墩,可是水的浮力太大,桥墩不能下沉。于是战士们爬上木墩向下压,有的双手紧扣住边缘用力向下按,再架上粗长的电线木杆。木料不断从岸上运到水面。水上运木料是个艰巨的劳动:有的把几根木头绑在一起,用手向前推,然后自己又向前游;有的一手划水,一手推运木料,划累了,就伏在木料上休息一下;有时木料忽然翻了个身,人被压到水底,不一会,顽强的脑袋又从水底冒了出来,继续向前推进。十三连一排的贾景才因为身体弱,领导上不叫下水,但是他坚决要求参加在水上运送木料。他说:“哪怕一次只运一块都是好的。眼看着老百姓辛辛苦苦地种出来的粮食要被洪水吞去,自己还能安心干轻便的活吗?不管怎样,抢粮要紧。”就这样,他和同志们一起在水里坚持了八小时。
谁也没注意的事情发生了:枕木原来都新涂上一层乌黑的沥青,沾染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像灼伤似的发烫。雨不知在什么时候已经停止,太阳晒在红肿的皮肤上,火辣辣地痛。但谁也不愿在这个时刻下去。
下午四点多钟,两座桥先后架好。受伤的战士们被动员回去了,新的连队不断地调来抢救粮食。一个个粮垛之间很快地填上了桌椅门板,战士们像猛虎似地爬上高高的粮垛。立刻,铲粮、装包、搬运、缝包、叠包,每一个环节都有组织地活动起来了。二连才调来的战士绝大部分是离开学校不久的小伙子,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锻炼,但是,谁也不愿在抢救国家宝贵财产的神圣任务中落在后面。身强力壮的一次背上两袋;只能背一袋的,带着小跑步,尽量争取缩短运送的时间。就这样,人们川流不息地把一袋袋粮食从桥西送到桥东路轨上。
粮垛渐渐地缩小了,战士们身上的伤痕渐渐增多了,有的肩头红肿,有的腰酸得直不起来,有的头晕脑胀,有的手脚被擦破。可是,没有人愿意到休息棚中去休息。二连七班的班长张领镇是今年刚参军的新战士,因劳累过度两次昏迷,醒来后他仍然不顾卫生员的劝阻又冲上去搬运。
工地上扩音器里响起了“强渡大渡河”的雄壮歌声,战士们疲劳的脸上发出了光辉。不知是哪一班首先跟着扩音器唱起“大渡河上英雄多……”紧接着,几十个人粗壮的嗓子发出“嗳咳哟……”,水面上传开了战士们豪迈的歌声。经过千余个战士两昼夜的忘我劳动,三百二十多万斤粮食从洪水中全部被抢救出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