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赠书”与“存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05
第8版()
专栏:

“赠书”与“存货”
华君
今年春间,在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上海曾经发动过一次赠送农村青年一本书的运动;夏间,在“六·一”儿童节前后,又发动过一次赠送少年儿童一本书的运动。这两次赠书运动都做得相当广泛、深入,上海市内的机关、团体、工厂、学校,乃至街道、里弄,都发动起来了,真正做到了有书赠书,没书出钱。大部分有组织的单位都把各人所出的零星书款收集起来,整笔交给新华书店各门市部,委托他们代配代赠。大家都知道新华书店是国营文化企业机构,完全可以信托,自然,交款之后,也就再没有人去查问:到底配了哪些书?送给了什么单位?
那时,上海新华书店对这两次赠书运动,也确实做了不少协助、配合的工作,不单欣然接受各单位的委托,还曾派人带货或带书目到各单位去任人选择,各门市部也普遍地做了一些宣传工作(如张贴标语和宣传画)。
照理,这两次全市性的赠书运动,是应该给近郊农村青年和全市少年儿童建立起不少小图书室,解决他们的读书问题的。可是,最近据新华社记者的报道:这些赠书,现在有的堆在区文化科,有的堆在区图书馆,有的暂时寄存在各学校里……。基层干部正苦于没有办法处理。为什么有了书反而增加了麻烦呢?这并不是由于基层干部的无能,原来是上海新华书店在别人不知不觉之中,把全市性的赠书运动转化成了该店的“推销存货”运动。据新华社记者调查:东郊区高桥镇收到一千五百本赠书,总共只有两种,一种九百本,一种六百本;虹口区收到三万本赠书,但不到三百种,平均每种在一百本上下;而且,有的只有上册,没有下册,有的又只有下册没有上册,有的儿童画册还是1954年版的残货……(见八月二十八日“解放日报”)简直是把受书单位当作该店的存货推销站了!
今年六月间,我也曾去郊区参观过几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顺便问起他们收到过赠书没有?他们说“收到的”。再问他们书放在哪里?他们就指指“文娱室”墙角里一些发黄发霉的纸包。再问他们为什么不摆出来给大家看?他们含糊其词,不再直截答复。当时我们也不便深究,只以为大概是因为生产忙,无人管理的缘故。今天才算揭穿了这个谜!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除了盈利——应该说是“为国家积累资金”之外,还必须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决不能以敷衍、蒙混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可是,在这件事上,上海新华书店恰恰忘记了这一点。
不久以前,上海新华书店还曾一度采用过一个“合理化建议”,在买书者与书柜之间筑起一列大柜台,让买者非通过营业员不能接触到书。这回,将群众性的赠书运动悄悄地转变为该店的“推销存货”运动,不知是否也出于某些营业员的“合理化建议”;也不知这项办法是否订入在该店第一、二季度的“业务计划”内。假如这就是上海新华书店的采纳合理化建议和制订业务计划的方向,那实在值得该店领导者三思!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