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三门峡和刘家峡的考古新发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06
第7版()
专栏:

三门峡和刘家峡的考古新发现
中国科学院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联合组成的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已经结束了三门峡和刘家峡两个水库区的初步调查工作,获得了丰富的收获。
在三门峡,发现古人类居住遗址二百十一处,包括中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初期的“沙苑文化”,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龙山文化和殷、周、汉、唐、宋代遗址,总面积达七千万平方米。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在陕西朝邑和大荔的砂丘地带第一次发现了细石器,包括大量打制的细石器、石片石器以及未经加工的石片等三千余件,绝对不见陶片共存。据目前的资料观察,它可能是属于一种新的文化,我们暂且称它为“沙苑文化”。这里的细石器虽与北方的细石器文化相似,但其中的石片石器却具有很显著的特点,特别是尖状器很像旧石器时代的产物,在一般的细石器文化中是缺少这种类型的。因为缺乏地层上的证据,目前还不容易确定时代。这个文化和附近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仰韶和龙山文化也有很大区别,这是在黄河流域首次提供了中石器(?)时代以及新石器时代初期的遗存,值得今后详细加以研究。
三门峡区最丰富的是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尤以仰韶文化为最多,约占三门峡遗址总面积的半数。分布非常密集,遗物丰富,富于变化,说明了仰韶文化在这里曾经经过长期多样的发展。这对解决仰韶文化的分期和其他文化的关系、对阐明它的社会组织、生产活动以及物质文化发展过程,一定会有重大贡献。
在三门峡附近另一重要发现是关于古代为征服三门峡天险保证由东向西运输粮食而采取的一些工程措施,如汉代的栈道、唐代的开元新河、黄河北岸的山路和三门峡东西的仓址。这些古代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的发现,揭示了利用黄河漕运的一些具体史实。
刘家峡水库是我国远古文化发展的中心地区之一,在考古学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这里共发现了人类遗址(包括墓葬)一百七十六处,总面积一千万平方公尺。包括甘肃仰韶、齐家、辛店、寺洼等文化和汉代遗址。此外还发现了一处新的文化遗存,暂名为“唐汪文化”遗址。这次调查的最重要的收获,是根据地下堆积的层次,拟定了甘肃远古文化的相对年代,纠正了过去考古工作者把甘肃一带的远古文化分为“齐家、半山、马厂、辛店、寺洼、沙井”六期,误认为它们是属于一个文化系统,一脉相传。根据新发现的证据,这里文化交替顺序是甘肃仰韶文化(半山、马厂)——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唐汪文化”、寺洼文化、以及这里所没有的沙井文化,都可能是和辛店文化同时的另外系统的文化。这就纠正了“六期”的错误说法。
甘肃地区远古文化是比较复杂的,其中某些文化可能是属于我国兄弟民族的早期文化。我们相信今后的发掘,可能提供更多的新资料,对甘肃远古文化的分期问题也有很大帮助。
三门峡和刘家峡的考古调查是一次面积广规模大的普查工作,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是空前的创举。在这二个水库地区就发现了近四百处古代遗址,总面积达八千万平方公尺,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通过这两个水库的考古发掘工作,一定会提供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料,有助于我国古代历史的研究。
(安志敏)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