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生产自救有办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08
第3版()
专栏:

生产自救有办法
本报记者 高长任
湖南省邵东县佘田桥乡是丘陵地区,农民最怕旱灾。1921年和1934年两次大旱灾,在老年农民的脑子里留下惨痛的记忆。那时,田里禾苗颗粒无收,农民拖儿带女,挑着担子到桂林、长沙等地去逃荒。
今年,佘田桥乡从6月中旬到8月中旬没下过大雨,连纵贯全乡的一条名叫蒸水的小河也断流了,受旱的程度不减于1934年。由于乡里党支部领导全乡农民进行了紧张的抗旱斗争,挽救了大批中稻和一部分晚稻,使受灾的损失比1934年减轻了许多。但是,毕竟因为干旱太久,据8月中旬统计,全乡九个农业社的农副业将比去年减少26.3%。在受灾后的一个短时期,许多农民曾经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在乡人民委员会和党总支提出生产自救的计划以后,这种情绪开始转变了。让我从一个社谈起吧。
蒸水一社是这个乡灾情比较严重的社,全社一千八百多亩稻田,减产粮食二十五万多斤。副业和经济作物的损失也很大:塘里的鱼的损失值一千多元;去年种了七十多亩荸荠,今年因天旱只种下二十三亩。全部农副业总收入比去年减少37.8%。
当减产已成定局的时候,第三生产队的社员陈星桥整天坐在屋里唉声叹气。他是六十多岁的人,今年春天参加高级社以后,他又做起丢开了五年的农活,满指望秋天有个好收成。可是,旱灾造成损失的事实摆在他的面前,他怎么能不为以后的生活发愁呢?
这个队还有个中农社员陈定安,也在为旱灾减产闹情绪。他有八亩多田,去年单干时曾获得每亩产六百斤稻谷的产量。他一味怀念去年的丰收,把今年旱灾的损失归罪于农业社。他埋怨自己不该参加高级社,他想退社。
这两个人的思想情绪可以代表当时多数社员的心情;他们的共同要求,就是想更好的办法度过灾荒。
乡和社的领导人员发出了生产自救、弥补旱灾损失的号召,制定了扩种晚秋作物、开展多种经营的计划,为全体社员指出了方向。这两个情绪不安的人,也安定下来了。
有一天,陈星桥被社里邀请参加老农座谈会,具体研究生产救灾的办法和计划。社里提出把扩大晚秋作物种植面积当作弥补旱灾损失的主要措施,启发了这位有度荒经验的老农。他记起1934年大旱之后,他家十一口人,只收到十一担多稻谷;吃粮不够,他就多种晚秋作物。那一年,他种了三亩田荞麦,每亩收到两担;种的萝卜收了一百多担;还种了二亩大麦,准备第二年早点接上新粮。那一年,他先吃杂粮,最后才吃点谷子,还把春天下秧的谷种省下来。就这样,一家人在受灾年都没有饿肚子。
老人回忆起这些往事,悲观失望情绪消失了。他认为社里种一百五十亩荞麦太少了,建议种到二百五十亩。社里接受了他的建议,老人更高兴了。不几天,他又和大伙一道种荞麦;还常常教训年青人说:“要想荒年不受饿,就要多种晚秋杂粮。”
陈定安也打消了退社的念头,树立了生产自救的信心。这是社副主任曾兰芳帮助的结果。曾兰芳住在他的附近,很了解他的心情。一次闲谈的时候,曾兰芳问陈定安:“你在1934年大旱灾的时候,一亩田收好多谷?”陈定安说:“不能提,一亩田只收一百多斤。”曾兰芳告诉他,社里虽然受灾,今年一亩田的产量还可达到三百斤。陈定安仍然不满意地说:“我去年一亩田收六百斤,今年眼看要减产一半了。我真不该入社!”曾兰芳问他:同1934年比一比怎么样?陈定安说:“同那一年比,当然今年还算个好收成;我要是单干,也能收到这些。”曾兰芳列举许多事实,说明不是办社就很难在大旱的情况下得到这样的收成。比如去冬今春仅他们第三队就兴修了两口大塘,抗旱中全面规划合理用水,这些事情,都不是单干农民能办到的。
在这些事实面前,陈定安承认了高级社的优越性。可是,对于以后如何度过灾荒,他还是信心不足。曾兰芳把社里的生产自救的计划告诉他以后,陈定安开始打消了退社的念头。抢种荞麦的时候,他听说今年只要农业副业生产搞得好,每个劳动日还可分到六七角钱(原来他估计只有两角多钱一天);他一计算,他家今年共做了二百多个劳动日,还可分到两千斤粮食呢!他再也不提退社了,积极地参加了田间劳动。
就这样,蒸水一社的党支部和社干部们一面耐心地教育社员,一面组织社员种晚秋作物。这个社的生产自救工作走在全乡的最前面。在8月末那几天,这个社每天都出动了二百七十多个劳动力,在山坡上培育红薯,在因干旱没有插上晚秧的早稻田里种荞麦。
这个社的副业生产也迅速展开了。从运输、磨面、手工业等八种副业中,已经收入了一千九百多元。还有六种副业正在准备做。按照社里最近修订的生产自救计划,农业副业总收入不仅能达到去年的水平,还可以超过九千多元。
现在,佘田桥乡九个农业社都制定了农业副业的生产自救计划。8月23日,全乡普降一场透雨,对于收割季节较迟的中稻和地里的红薯,还能增加一些产量。那些缺水的晚稻田里,又装足了足够的水。断流一个多月的蒸水河,又日夜不停地流动了。这场久旱之后的喜雨,更增加了佘田桥乡农民生产自救的信心。8月26日一天,满山遍野都是抢种荞麦和薅红薯的人群。九个农业社的行动,把全乡生产自救的计划逐步变成事实。现在,在社员中,悲观失望的情绪已经大部分扭转了。人们现在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开辟更多的生产门路,增加更多的收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