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他们有信心战胜灾荒——访河北省重灾区高阳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10
第3版()
专栏:

他们有信心战胜灾荒
——访河北省重灾区高阳县
本报记者 贺笠
高阳是河北受灾最严重的县份之一。8月24日,我到高阳去访问。
从保定到高阳原是有汽车路的,现在汽车已不通行,我只好从府河坐船去。府河是一条宽不过六、七丈的小河,原来并不通高阳,但是一场大水把河堤冲决,两岸土地都变成一片湖泊,船只也就到处通航了。从保定沿府河下驶直达高阳城,城的四周都筑有临时堤埝,埝上满铺着苇席和软料,洪水被阻挡在埝的外面。
我在城里找到了县委书记郭明麟同志,问到灾情和人民的生活状况。他首先告诉我:在党的领导和国家的援助下,一般灾民的思想情绪基本上是稳定的。全县虽然普遍受灾,但死伤极少,牲畜绝大部分都已得救。接着郭明麟同志向我谈了全县人民和水灾斗争的情况。他说:高阳由于地势低洼,常遭水患,党和人民都有防洪度灾的经验。当这次大水到来的时候,县委一方面领导人民防护潴龙河千里堤,一方面布置各村打围村埝。7日早晨水就开始围村。许多村庄的人民都是在水涨埝高的情况下战斗着。县南的大团村所筑堤埝高达八尺,终于抵住了洪水。这次全县虽然有97%的土地被淹,但有一半村庄都没有进水。被淹村庄经紧急抢救,人畜都得以保全。现在大部灾民都已回村。
我们谈起今后如何度荒的问题。这位县委书记很有信心地说:高阳人民大多数都会织布,全县有八千台铁机,织的都是宽面布,手艺很高,高阳布曾行销全国。现在只要国家供给棉纱,一张机光织布就可以养活四口人,八千台机子可养活三万二千人;连同辅助工如浆纱、络线等,养活的人更多。此外,做粉条、开糖房、织袜子、打口袋、编席、打鱼、扭绳、做鞋、烧窑、轧花、制火硝、搞运输等,光这就可以组织男女劳动力四万八千多人。到今年年底,可以收入一百三十八万多元;全县平均每人可得钱七元多。
打捞残秋,也可以增加些收入。据县委计算,全县今年种高粱六万五千多亩;因高粱比较耐涝,估计今年每亩还可产五十五斤。四万多亩玉米,虽然大部泡坏,每亩还可捞出二十五斤。加上谷子和少数未涝的作物,总共还可收残秋约五百四十万斤。高阳全县十八万四千人口,每人平均近三十斤,够一个月的吃食。
根据高阳地势低洼连年遭灾的情况,县委正在考虑从耕作制度上加以改革,着重推广小麦、土豆和高粱,减少其他秋熟作物,这样就可以避开雨季,减少损失。另外,在县的南境还有四、五万亩较高的地,不容易受淹,可以种玉米等高产作物。这样,全县即使雨涝,至少也可以收入五、六千万斤粮食。加上副业收入,一般人民生活不致发生多大困难。如果年景好不遭水灾,麦地和土豆地复种的晚秋,还可增加些收入。
× × ×
在党的领导下,灾民们对生产自救充满信心。我曾到高阳西河星火农业生产合作社去访问,这个社八年中涝了五年,旱了两年,只有一年是正常年景,现在,几个村庄都被洪水隔离,人们往来都靠船只,但是由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集体力量,大家又有长期度荒的经验,群众情绪都很稳定。
我到村子的时候,灾民们正忙着络线、织布、打鱼,全社有一百零二台织布机,大部集中起来生产,好像一座纺织手工业工场。我走到一座院落里,满地泥泞,难以下脚;我顺着墙根踏着一根木条走进机房,房里密密摆着铁机,“哗哗”的机声使对面说话也难以听清楚。地下的土非常潮湿,铁机的脚下都垫上一尺多高的砖。社干部告诉我:前几天屋里都积满了水,人们急着搞副业生产,就把机子从积水中搭起来干。
这个社共计划搞十六种副业,全社一千三百多个劳动力都可组织在副业生产中。其中最大的一宗是织布,约占劳动力的一半。最近又开始组织三百个妇女做布袜子。全社妇女把自己节约出来的一万多尺布票全都交给合作社,预计每天可以做袜二百双,每双工价二角五分至二角七分。据说这种布袜近可以销安新(因安新妇女多以织席为业,要买布袜),远可以销张家口,按照社里的副业计划,每天可赚五百零三元,全社每人每天平均收入一角九分。按照这里群众一般正常生活,一天一角五分钱已够吃喝。只要这个计划能够实现,就可以度过灾荒。
社干部和我谈起1917年(即民国六年)和1939年两次大水灾的情况。那时候水里到处飘浮着尸首无人打捞;许多逃出去的人永远没有消息;留在家里的,日子也真难过。不说别的,就是物价上涨就不得了。现在挣一个是一个,国家把粮食大批运来,只要劳动,生活就没有问题。
我和群众谈话的时候,发觉他们情绪之所以稳定,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感到有国家的援助,另一个原因是合作社有计划。在解放以前他们遭了灾难,国家是不会过问的;解放后,在个体经营的时候,虽有国家支持,一切也要自己去打算。现在是大有国家负责,小有合作社负责,所以他们虽然处于灾患之中,心里却非常安稳。
我在西河分别访问了几个农民家庭,一个是劳力较强底力较厚的人家。户主叫张建雄,全家六口人;建雄是一个全劳动力,现在社里饲养牲口;妻子的劳动力也很强,打算参加社里织袜子;父亲五十多岁,打算去捕鱼。现在他家里粮食暂时还可维持;只要副业能展开,全家每月至少可以收入二十多元,生活没大问题。另一户是七十七岁的孤老婆刘存,社里供给她粮食,最近国家又发来救济款,吃的没大问题。只是烧柴用水有点困难。比较困难的是人口多劳力少的人家。这类户在全社要占10%以上。我去访问过吕金声家,这家七口人,一个劳动力,今年夏收分了一百三十斤麦子、一百多斤土豆,早就吃光了,现在靠贷款和打捞残秋过活。社干部告诉我,区里最近正计划开会研究如何帮助这种缺劳力的人家度荒。
积水地区的牲口饲养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灾民们发挥了患难互助的精神,使这个困难得到了解决。如邢家南区,地势南高北低,北边灾重,许多牲畜都泡在水里。区委提出把北边的牲口交南边农业生产合作社寄养,猪羊也卖到南边。最初,南边和北边都有不同意见。北边有些社员说:“不是自己的牲口,谁会拿它当事呢?不如卖掉,得现钱使着也方便。”南边社的社员却怕麻烦,怕喂不好落埋怨。区委根据这些情况,便把南北两方的乡、社干部召集在一起,进行集体互助教育。经过南北协议,本着“互助互济互不吃亏”的原则,决定:把北部西河等三个乡十个社的一百零二头牲口,运到南部六合庄等四个乡各社寄养。办法是重灾社可以派饲养员牵上牲口(一人带五头)到轻灾社,牲口饲料和换笼头等由轻灾社供给,牲口由轻灾社使用,不给报酬,饲养员的费用由重灾社自己负担。如果牲口有疾病或伤亡,责任事故由轻灾社负责,非责任事故(如传染病等)双方负责。猪、羊由轻灾社按公平价格统一收购,分给社员喂养。这办法实行结果很好,很多社员都说这是好办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