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阅读
  • 0回复

战胜灾荒的最重要办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14
第1版()
专栏:社论

战胜灾荒的最重要办法
今年从5月底开始,有一些地区先后发生了严重的水灾、风灾和旱灾。从全国范围看来,今年的灾情没有1954年水灾那样严重,估计粮食总产量仍然可以比去年有所增加;但是,河北、河南等省的灾情严重程度超过了1954年,吉林、黑龙江两省的水灾也重于东北解放以来灾情最重的1953年,受灾地区的农作物将有不同程度的减产。
在灾害发生以后,受灾地区的人民群众和工作人员尽了最大的努力,英勇地紧张地进行了抢救工作,大大地减少了损失。不少地方在胜利完成了突击性的抢救工作以后,又展开了经常性的、有计划的生产自救活动,做出了不少成绩。他们提出“减产不减收”的口号,要把在灾害中遭到的损失“补起来”,要把地里丢掉的从水里、山上“找回来”,充满了战胜灾荒的信心。
不可否认,在灾区的一部分工作人员和农民群众中间,目前也产生了单纯依靠外援、依赖国家救济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就自然放松了组织和领导灾区人民生产自救的具体工作。
的确,国家正在尽最大可能支援灾区人民。今年国家用于救灾的物力、财力,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今后,国家一定还会继续对灾区给予支援,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彻底战胜灾害,消极地依赖国家救济是 不行的。今年广大非灾区农作物大都长得很好,可望丰收。这是战胜灾害的好条件。然而,决不能设想,几个省的灾民的生活,都可以让非灾区人民负担起来。同时,为了全国人民长远的巨大的利益,我们的国家正在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在救灾方面也不可能无限制地拨款救济。救灾的费用超过了一定限度,势必打乱国家经济建设的计划和步骤,而这对于全国人民,包括灾区人民在内,都是不利的。
应当相信,积极组织灾民生产自救,是战胜灾荒的最重要办法。过去在个体农民经济占优势的时候,组织灾民生产自救曾经多次取得了巨大的胜利;现在有了集体经营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作为依靠,我们在生产救灾战线上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充分发挥合作社的集体的力量,再加上合理地运用国家的巨大援助,这是战胜灾荒所必需的两大条件,而前一个条件是有决定意义的。河北邯郸县三面被水困住的西军师堡的农民说:“有共产党,有合作社,天大的困难也能战胜!谁离开社,谁就像树离开了根,想什么法子也不行。”农民群众已经深刻地懂得了这个道理。
受灾的地区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一切可能调动的人力、物力、财力应该有一番精密的计算,从而实行全面的规划。对于受灾的范围和轻重程度要实事求是地调查研究。本地区现有的物资力量(包括群众的收入和国家的救灾款、各有关部门的支援)能够维持多久,能够解决多少问题,以后的日子怎么过,还缺少些什么,可以找到哪些切实可靠的生产门路,可能采取哪些措施保证灾民源源取得收入,这一切,都需要精打细算。
在全面规划中,要以生产救灾为中心。目前有的对生产抓得还不够紧的,应该马上抓紧。首先是要对于本地区各个农业合作社、手工业合作社的力量,加以适当的统筹安排。一方面不可限制各个社和每个社员从各方面开辟生产门路的积极性;一方面也不可放弃统一的领导,以免发生各社和社员盲目外出找工作、争夺原料、降低质量、产销脱节、只顾农业不顾副业或只顾副业放松农业等等现象,以使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充分地发挥作用。
当然,在全面规划中应当确定不同地区不同的工作重点,既不要忽视轻灾区和非灾区的困难社和困难户;也不要忽视充分运用非灾区或半灾区的力量支持灾区或重灾区。要尽可能组织这些地区之间互利的友谊的支援。
在生产自救活动中,特别重要的是副业生产。过去的经验证明:在灾区积极地、灵活地开展多种多样的副业生产,不但能支持农民胜利渡过灾荒,而且可以给来年的春耕生产争取到一定的底垫。当然,在灾区开展副业生产,需要适应灾区的具体情况,努力克服一些特殊的困难。比如在劳动力支配方面,许多灾区往往既要排水脱地,打捞残秋,堵口复堤,抢种小麦,又要开展副业生产,这就发生了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统一筹划各项工作,合理安排劳动力,正确规定劳动报酬,充分发掘农村的劳动潜力,作到修复水利工程、农业生产、副业生产三不误。
现在我国广大农民的组织程度和觉悟程度空前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力量也更加强大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在同自然灾害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只要抓紧中心环节,加强组织领导,依靠群众自己的力量,就一定会胜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