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阅读
  • 0回复

山西北路梆子的“访白袍”和“算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15
第8版()
专栏:

山西北路梆子的“访白袍”和“算粮”
白云生
我在6日看了山西省忻县专区北路梆子的“访白袍”和“算粮”。“访白袍”这个戏,昆高腔班也有。敬德赏军为“访袍”,还有白袍访敬德,亦名“钓鱼”;昆曲传奇还有“金貂记”,叙述白袍薛仁贵和尉迟恭的故事;京戏有“薛礼叹月”、“独木关”,也出于同一故事,但表演上的风格不同。北路梆子的演出,由老艺人董福同志扮尉迟恭。他的表演,不论是脸上的表情,身上的功夫,还是眼神的运用,都富有传达内心情感的表现力,给观众的感染非常强烈,值得我们学习。他听到小卒说出白袍的消息后,急不择路地跨马奔驰而去,及至在路上发现了马蹄痕迹,在月光下,又因上了年纪双目有点昏花,所以用足眼神俯视,而且用手的动作来比拟马蹄,全身用力微晃,表现出勒住马缰,使马稳步而行;随后又加鞭急行,又看地下,表现行了一程又发现有马蹄迹。到看见有人站在那边时,他翻身下马,身躯微晃,倒退两步,用手捶腰,表示年老龙钟,方才是骑着马精神抖擞,及至下马双脚着地才感觉劳累了。这一点演得很细致,生活气息很浓。看到薛礼背影时,用眼神动作和双手伸出大拇指,随着音乐节奏左右旋转的极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对这个少年英雄的内心赞赏的情绪。这场戏演得十分精彩,无怪台下掌声四起了。
“算粮”这出戏,在其它剧种中是轻描淡写的场子,而北路梆子则能演一点多钟,唱、念、作都很吃重。贾桂林同志扮演王宝钏,嗓子又宽、又亮、又圆,而且气足,有些拖腔很长然后又拐了许多巧腔的唱法,都是一口气贯下来,引起了满场的掌声。我身旁坐着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子问我说:“这个人怎么有这样长的气?”这一问使我想到我们正在研究传统唱法是否科学的问题。像贾桂林这样好的唱法,这样会用气,我以为搞声乐的同志就很有向她学习和研究的必要。
在表演上,贾桂林同志也有独到的地方。例如王丞相向宝钏说平贵已死,不必再回寒窑时,她脸向父亲假装悲泣,一刹那间又扭头微笑,简练而又细致地传达了当时宝钏的心情:平贵已回,父亲还不知道,可是当面不愿说破,只好假装悲泣,但心中又忍不住暗笑。这样一悲一喜的急遽变化,而且作得要观众一目了然,不是有高深艺术修养的演员是不能做到这样鲜明的。
亚八百扮演的王丞相,在步法、气度和唱念等方面,也都演得恰如其分。父女击掌已经十八年,已成过去,宝钏既来拜寿,毕竟是亲生女儿,岂有不怜惜的,所以这时候王丞相是又爱又恨,演员把这种复杂的心情掌握得入情入理,而且表现出爱胜过恨,作得很好,不像其它剧种把王丞相演成冷酷无情。
扮演魏虎的是张银老先生。六十七岁的老艺人,嗓子依然很好,可惜唱得快了一些,听不清词句。
梆子戏的花脸传统唱法上有用炸音的,唱不好使人听着刺耳不舒服。有人说用炸音十人有九人要唱坏嗓子。可是听了张银和董福二位老先生使用炸音的唱法,并不感到刺耳,而是使人物性格更突出了;这二位年纪都很大了,唱了很多年,嗓音并没有坏,可见唱炸音并不一定会坏嗓子。这一点搞声乐的同志也很有必要研究一下。
此外,在他们的演出中,我也有一点感到不足的地方,即一般演员的水袖功夫似乎应当加强。水袖要是运用得利落,对人物的外形美大有帮助,对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也有作用;古人云:长袖善舞。因古典戏曲是歌舞并重,因此水袖功夫是很重要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