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节序、风俗和艺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22
第8版()
专栏:

节序、风俗和艺术
晓立
不久之前,久别的弟弟从部队休假回来,吃过晚饭,全家坐在阳台上纳凉闲话。弟弟炫耀他的天文知识,指点着天上的星座,数说着它们的名称,指点到银河双星,大家才突然记起这天正是七月七日乞巧节。真的,好几年不曾这样全家坐在一处享受这种过佳节的乐趣了,好似大家都同时感觉到了这一点,不约而同地都望着银河双星。沉默了一下之后,弟弟打破了沉默,望着我笑着说道:
“你还记得吗?我要进小学的那年乞巧节,你教了我一首七夕的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我到现在还能背得出来。”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
我们回忆起了幼小时候过乞巧节的情景:回忆起那些由年老的奶妈讲给我,而又由我马上转讲给弟弟们听的牛郎织女的美丽的故事;回忆起乞巧节那天晚上,女孩子们热心地坐到葡萄架下,想去偷听牛郎织女的私语,而男孩子却是热心地向女孩子捣乱;……这是多么亲切的充满感情的回忆。直到现在,这些回忆还以童年当时的鲜明生动保存在我们心里。
这个回忆,引起了我们一连串童年时代节日的回忆:尊为诸节之冠的春节,是最热闹的节日,除夕、元旦,彻夜不寐,狂欢达旦,“姑娘要花,小子要炮”,姑娘们穿上新衣,插上花朵,男孩子们手提鞭炮到处奔跑。正月十五上元节,是整个春节的压尾,“花市灯如昼”、“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孩子们真是百看不厌、欢喜若狂。五月初五端午节,艾叶遍插,龙舟竞渡,孩子们额头点上雄黄,姑娘们巧手做着各种彩色粽子、香囊。七月十五盂兰节,孩子们踏着月光,擎举着灯笼,最引人入胜的是荷花中、荷叶上点燃起蜡烛的莲灯。八月十五中秋节,那别致的、极富幽默感、人情味的兔爷爷、兔奶奶,更是孩子们的好朋友。……这些佳节乐趣真是数不尽的。
这些,丰富了我们的童年生活,给我们的童年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为我们的童年生活渲染了魅人的色彩。
这些,使我们幼小的心灵第一次接触了“艺术”,受到了艺术的陶冶,培养了我们艺术的感觉,丰富了我们的感情生活。那新年中门窗遍贴的剪纸,那上元、盂兰到处高擎的花灯,那中秋的泥兔……,培育了我们对于色彩的欣赏能力、对于美的爱好。对于节日的各种传说,神话:端午节白蛇传的故事,乞巧节牛郎织女的故事……,虽然在当时,我们并不能明白那故事的全部意义,不能懂得那种不顾生死的、“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深挚的男女爱情,但是,纯真而富于同情心的儿童,在含着眼泪听完故事的时候,是多么痛恨那“多管闲事”、残忍无情的法海,多么怜悯那永远被镇在雷峰塔下的白蛇;多么咒诅那用簪子划隔了天河的王母娘娘,多么同情那被阻在天河两旁、一年一度一相会的牛郎织女,而尤其是那牛郎担挑着的、经常看不到妈妈的两个小孩,多么欢喜那忠诚的老牛、好心的喜鹊。儿童是以儿童自己那种简单可是是非分明的眼光来同情着、憎恨着,以另一种儿童的爱来体会他们所不能理解的那种爱情。这些故事在儿童心里仍然发生了另一种诗情和魅力。这些,使孩子们丰富了感情,扩大了想像,拓开了生活的范围。而我,就是从这里开始爱上了文学、爱上了艺术的。
这些,曾使我童年沉醉着迷的节日的欢乐,今天却保留得非常非常之少了,留下的,不过是元旦的假期和一些口腹的享受:汤元、棕子、月饼。偶然,讲起那些胜景,今天的孩子们听起来,惊奇地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好像是听什么传说、童话。当然,今天的孩子们有他们的生活:托儿所、儿童公园、儿童读物、儿童电影、话剧……,他们的生活比我们过去的生活丰富、幸福、光彩何止百倍,看着他们,我们常为自己黯淡的童年感到遗憾和委屈。但是,在有些方面,比如这种绚烂的节日生活的快乐,这种中国自己的传说、神话的体会,这种充满中国风味的精致的美感享受,却是简单化了、贫乏了。每年我看到苏联莫斯科孩子们在克里姆林宫欢度枞树节的时候,我总是想,为什么我们不也提倡起来呢?那么多种多样的节日,那么多种多样节日的欢乐,那么多种多样温柔美丽的传说,那么多种多样魅人的艺术,为什么不把那健康的、有趣的、而不带封建迷信色彩的部分传给我们的下一代,使我们下一代的生活更丰富、更美丽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