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阅读
  • 0回复

合作化带来了千斤麦 山西永济县和平农业生产社的丰产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25
第6版()
专栏:

合作化带来了千斤麦
山西永济县和平农业生产社的丰产经验
我们和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去秋种了九千六百五十四亩多冬小麦,今年普遍得到了丰收。每亩平均产量二百斤,比去年提高了33.3%。其中有二千一百八十五亩,亩产四百四十六斤。第三生产队有五亩二分多回茬小麦,每亩平均实收干麦一千零二十三斤三两。
这块高额丰产地是一年两熟的水浇地,土质和当地一般土地差不多,过去每亩只收小麦一百多斤。两年来作了丰产试验地,培养了地力,去年每亩收小麦四百多斤,玉米四百二十斤,今年小麦收到千斤以上。为什么达到这样高的产量,除了春季雨水比较调和外,主要是因为在党和政府的具体领导下,组织起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能够更好地改进技术,发挥了土地的增产潜力。我们社今春曾开展了劳动竞赛,学习科学技术和先进经验,并且确定了有经验的人当技术员,负责掌握技术。
每亩四十万穗
在往年,我们的麦田,每亩一般只有十多万个麦穗,每穗结实十七、八粒,每一万八千多颗麦粒才称到一斤,即平均每亩产量只有一百多斤。今年获得丰收,从技术上来看,主要就是改变了这种穗数少、结粒少、籽粒小的情况。
我们的千斤丰产田,每亩有四十万八千五百多个麦穗,麦穗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合理密植。我们向来每亩地只下十斤种子,至多不过十二斤。今年的千斤田,每亩下种二十二斤,合三十三万多麦粒。并且把七、八寸的行距缩小到五寸半。行距缩窄,种麦的行数增加了,因而下种量虽然增多,但每一麦行内的种子并没有增加很多,麦苗并不密挤,都能长好生长结穗。
往年,不但下种少,而且很多麦粒常常因为整地不及时,保墒不好,发不了芽,出不了土。又因为耕耙粗糙,土坷垃多,地面不平整,土壤不踏实,加上摇耧技术不好,下种稀密不匀,盖土深浅不一,结果常常有20%以上的缺苗断垅。这块千斤麦田,去年九月底,雨中抢收了玉米,天晴后随即刨去茬根,深耙了两遍,把土耙松后,就用双轮双铧犁深耕翻了一道,耕后细耙了两遍,耙碎地面土块,把墒保住,然后撒施基肥,接着用不带犁镜的犁深耩了一次,让肥料和土壤混匀,耕后随即耙细耱平。播种前,又用不带犁镜的犁浅串了一道,串起地面下土块,随即耱碎,并细耙了两遍。经过这样深耕浅串,精细耙耱,土块细碎匀和,地面平整,上虚下实,并保蓄了充足的水分,播种时,由有经验的技术员梁文华摇耧,做到深浅一致,稀密均匀,因而出苗均匀整齐,成苗率在95%以上,平均每一麦苗长了一点三个分杈。
由于实行了合理密植和提高了整地播种技术,克服了缺苗断垅,苗多苗齐,所以做到了株多穗多。
一穗三十六粒
在苗多苗齐的基础上,第二步是让每一株麦苗都能生长健壮,达到穗大粒多。
要麦苗长好,一定得让它“吃饱”。我们的千斤麦田,平均每亩共施用了一万六千二百斤圈粪,四十七斤硫酸铵和十五斤过磷酸钙、圈粪的质量是比较高的,其中含有50%的牲口粪。施用肥料,需要看品种,过去我们种的是“红麦”,多上了粪就会倒伏,千斤田种的是运城农业试验站几年来引种试验成功的著名丰产品种“碧蚂一号”,这个品种秆高、穗大,结粒多,比较耐肥不易倒,所以就较多地施用了肥料。
肥料还必须施在火候上。在合作化以前,劳力没有得到很好调配,夏季农活忙,积肥少,我们种麦常常只上浮粪,不上基肥,肥劲发得慢,结果麦苗年前分杈不好,年后长出很多“二杈子”,有些结成小的麦穗,有些长不成穗。今年的千斤田,施用了九千斤圈粪作基肥,所以分杈整齐健壮,冬前,每亩地里又撒施了七千二百斤圈粪,复盖麦苗,保护麦苗越冬不受冻,我们管它叫“暖沟粪”。这些肥料,开春后结合春耙,耙入土中,慢慢发挥肥效,起着长期补给肥料的作用。拔节前,每亩地又用耧施用了十六斤硫酸铵,这种肥料肥效快,施用后又紧接着浇了一次水,立刻就使上了劲。这时,麦苗中的幼嫩麦穗正在伸长,及时追肥浇水,保证了穗子大,粒子多。运城农业试验站今年大面积丰产调查证明:这时期追肥比不追的每穗要多结三点七到十二点四颗麦粒。
除及时足量地供给肥料外,还要注意不让寒、旱、病、虫等灾害来损害它。因此,我们很重视适期播种,俗话说:“麦无二旺”,种早了年前发旺,就会受冻,种晚了分不好杈,扎不好根,也不耐寒。我们的千斤田施肥较多,麦苗长得快,种的“碧蚂一号”品种又容易在年前发旺。据我们邻县万荣县农场去年试验的结果,“西北六○号”小麦在寒露播种的比秋分播种的减产14.3%,但“碧蚂一号”却增产46%。所以我们去年在寒露后五天播种,比一般地种的晚些,防止了发旺受冻。快结冻时,又把麦田压了一次,使土粒和麦根密接起来,免得地一冻一化时抬断麦根。据运城农业试验站试验的结果,冬季压麦比不压的,每亩结实麦穗数目增加了30.2%,每一麦穗平均多结了四个麦粒。
我们这个地区,春旱很严重,在早春,我们顶凌耙了一次,阻止地解冻后土壤水分的散失。运城农业试验站试验的结果告诉我们,早春耙麦的地,一个半月后,地面下土壤含水量为21.9%,没有耙的只有19.1%。麦苗返青后,结合追肥,浇了一次水,为了使水浇得匀透,由过去每分地七、八个畦增加到十二个畦,并且掌握浇水量透地五寸深。浇后及时锄地松土,后来又锄了一次,不让地里的水蒸发掉,并除去杂草,这样,防止了春旱。这期间,麦田中曾发现了麦芽虫和红蜘蛛,及时用0.5%的六六六药粉喷了二次,另外,在播种前我们曾用赛力散药粉拌了种,所以也很少有当地常常流行的秆黑粉病。
由于这样及时供应了麦苗所需要的肥料,防止了寒、旱、病、虫的侵害,所以麦株生长健壮,穗大粒多。运城农业试验站和中共永济县委驻社干部帮助我们测定:株高一百二十九厘米,秆粗一点三四厘米,穗长七点七六厘米,每穗平均有一六点九个小穗,其中有一四点六个结实小穗,平均每穗结实三十六粒左右,最多的达到一百二十粒。
一万三千粒一斤
抽穗后,争取多收的关键在保证灌浆充足,颗粒壮大饱满。
麦粒结得壮大饱满的先决条件是麦苗生长健壮。因此,我们前一时期的工夫,不仅保证了株多穗多,穗大粒多,同时,也为粒大粒壮创造了条件。
我们抓紧最后的机会,在麦株将要吐穗时,每亩地又追施了十六斤硫酸铵,并浇了一次水,透地六寸深。这时,麦穗已长成了,及时供给肥料水分,促使麦叶能制造更多的养料,充实麦粒。扬花后,我们又追施了由十五斤硫酸铵和十五斤过磷酸钙做成的颗粒肥料,并浇了一次透水。到灌浆期间,又浇了一次水,这时,麦株制造养料的作用已减弱,主要是把已造好的养料从茎叶中转送到麦粒中去,及时浇水促进了这个作用。
我们这个地区,黄疸病很流行,长得好好的麦子,一起了疸,结的麦粒便又瘪又瘦,如1950年黄疸病大流行,麦粒小到要三万多粒才能称到一斤。我们早注意了这一点,所以选用了“碧蚂一号”品种。这个品种抗疸力强,别个品种长了疸满是黄粉时,它还茎叶全绿,一点不受害。加上这一个品种的颗粒大,我们的一套栽培技术,充分发挥了它这个特性,结果粒粒壮大饱满,每一万三千四百多粒就可以称到一斤。
要进一步争取亩亩千斤
千斤亩的出现,给我们不少丰产的生动实际的教育,使我们认识到技术改革的重要。但是,我们在技术上还有不少缺点。例如:根据苏联先进经验:小麦要得到每亩四百斤的收入,从土壤中吸收氮十三点三斤,磷四点六斤,钾十斤。我们所施的肥料,据运城农业试验站的测算,每亩折合氮四十八斤多,磷二十一点八斤,钾五十一点三斤,但产量只有一千多斤。显然,我们所施的肥料没有充分发挥肥效。我们所施的大量暖沟粪虽然起了防冻护苗的作用,但露在地面上,经过一冬天的日晒风吹,肥份损失很大。最后施用的一次颗粒肥料,时间上也嫌迟了,作用不大。再如:在五亩多千斤田内,有二亩零七厘的一块少浇了一次水,单收单打比较的结果,这一块地少收了10%。
我们的麦田一共有九千多亩,得到千斤产量的只有五亩多。所以,我们决不自满,我们要再学习,再努力,争取亩亩千斤,并还要把千斤田的产量再向上提高一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