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9阅读
  • 0回复

论老根与开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25
第8版()
专栏:

论老根与开花
陈梦家
培植花种的人,最知道珍惜那些好品种的老根;没有它,不能移植下一代的新花,也不能接生新的更好的新品种。戏曲(尤其是民间戏)是“艺”的一种,需要周到的爱惜的抚养。过去许多民间戏,实际上是在无数的热心观众的爱护下长成的。我们至今很容易分辨出:哪一些剧种的哪一些戏,是劳动大众所喜爱所培植出的;哪一种剧种的哪一些戏,是小市民与士大夫阶级所培植出的。用教条和公式所培植出来的戏,常常是没有根的纸花,或是人工绑扎出来的枝条,它们在形象上不美,是不为人民大众所喜爱的。
最近看了洛阳豫剧团的两出老戏,穆桂英挂帅与姐妹告状。用教条或公式来说,它们不能算是头等的;由其演出的效果来说,它们是非常好的老戏。原因很简单,它们是老根上长出来的美花。这些花若是美的,而又无伤害人的毒刺,那么就应该爱护之,培养之,使其老根成为接生新品种的基础。
我们访问了演此两戏的主角马金凤和阎立品,觉得她们说了一些似乎颇有感慨的话。从她们所说的,我的印象是她们到北京演了她们近年所不演的老戏,而得到意外的成功。为什么在北京受欢迎的戏不能在河南唱呢?在河南,经常要她们演出的是一些模仿越剧的新戏,内容、音乐、词和服装都向越剧学习,只不过用河南话唱出来给河南人听。为什么不多唱一些河南人最喜爱的河南梆子的戏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发掘老戏的号召,为什么在北京显得特别热闹?早晓得如此,她们可以多准备一些传统节目,多用一些时间来温习她们已经忘掉的旧词。她们为什么到了北京才有此恍然大悟?
我知道河南梆子中有许多上年纪的老师傅,能背诵上百本的戏文,我问他们怎样了?她们指着一位四十上下的中年同志说:“你要见见我们团里的老师傅,就算他年纪大些记得些戏本了!”别的老师傅,没有人问,回家了。
马金凤说了这样一句话:“老根儿都刨了,怎么能放花?”
谈到许多剧种在演“十五贯”,阎立品说:“其实我们豫剧中也有类似十五贯的一出戏(我忘记其名),不过复杂一些,我们何不发掘出来加以整理呢。”这话是很对的。有现实意义的老戏,不仅止有一个“十五贯”,不同剧种应该在他们自己的传统节目中去发现,又何必照本抄录。十五贯在北京的成功,说明了昆苏剧种的不应该枯萎,说明了老戏中有非常精采至今常青的老根中放出的奇花,说明了老戏新编的重要意义。别的剧种,应该观摩与学习的是这些,而不要只限于到处都演十五贯。我们民间戏的遗产,不止十五贯而是几千万贯也算不清的。
这两位演员的几句话和她们若有感慨的神情,使我大为感动与佩服。她们比之搬教条、套公式、指手画脚的人要高明。她们在实践中体会到一些,她们真正爱她们的“艺”,她们是懂得大多数观众掌声的意向的。
最近北京演出香港电影“孽海花”、“绝代佳人”、“春”、“秋”和印度电影“流浪者”,竟有这许多人拥挤着去看而至客满,这说明了观众对于公式教条化的电影和话剧的态度,他们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我觉得这是一种讽刺。我因此希望关心地方戏的人,要关心一些地方上看戏的人的道路,慎重地体会马金凤所说的一句话。
有一位编辑先生来访,纵论及此,他以为应该记下来,并且应该发表之,因追记如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