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6阅读
  • 0回复

想起了白岳半日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6-09-25
第8版()
专栏:

想起了白岳半日游
陈玨人
读了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特地再翻翻玉茗堂诗集。偶然看到五言绝句中有一个题目是:“吴序怜余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诗是这样的:“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汤显祖这首小诗,显然是有所为而发,讽刺某些贪污官僚的。但黄山白岳却倒了楣,徽州人也倒了楣,蒙上不白之冤了,不明了当时背景的人读起来一定要骂汤显祖是“缠夹二先生”了,黄金白银和黄山白岳有什么关连呢?只为了黄白二字字面上的偶合,就污辱黄山白岳也有资产阶级思想,这怕不很公道吧。但写诗终于是写诗,我们正不必为黄山白岳和徽州人生那末大的气。
前些时曾听到一位文艺批评家闲谈,他很不满意于叶圣陶先生写黄山游记那样的文章,说是没有教育意义,没有思想性,脱离现实云云。这位批评家虽然不曾给叶先生扣上资产阶级思想的帽子,也并没有像汤显祖那样说什么“无梦到徽州”,但他是反对写山水游记文章的“进步思想家”,这大约是可以断定的了。但我却十分诚恳地想请求这样的批评家们放宽一点尺度,让写文章的人多出一点花样吧。但为了使写作多样性一些,文章范围扩大些,写点山水小品,又有什么罪过呢!
黄山我没有到过,虽然听说那儿已经设有不少招待所、休养所、疗养院,最近住在南方的同志去过那里,寄来一些风景照片,都是很可爱的。在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垮了台的今天,当然没有汤显祖所说的什么“金银气”了。写写风景,也未必就是封建士大夫习气。我何妨放胆提笔写几行关于我所曾匆匆到过一下的名山——白岳。
白岳的名气,当然不及黄山那末大,可是它从古以来就是和黄山并称的。这只要看汤显祖的诗题就可以知道。黄山和白岳的距离很远,游山的人往往不能同时去游。将来交通更方便了,朝黄山而暮白岳,这自然也是可能的事,但目前还有限制,游黄山就不能游白岳,游白岳就不能游黄山。黄山在歙县北百二十里,介于黟县和太平县之间,白岳则为休宁县所独占。白岳在休宁西乡,距县城约三十里,周围面积,据志书上说在三十五里以上。徽州人口头上不叫白岳,叫它为齐云山,解放前所谓“齐云进香”,是农村中最为盛行的事,今天农民觉悟提高了,破除了迷信,朝山进香的事也就少起来了。其实所谓齐云山是以齐云岩而得名,齐云岩前有道教的庙,所以当地人以齐云代替白岳,总的名称应该是白岳而并不是齐云。
长途汽车经过白岳山麓,站名叫“岩脚”。由岩脚下车,走过一座大石桥,向山上爬,迎面高耸着的石碑刻“齐云仙境”四大字。石路盘旋,经过“桃源洞”“桃花涧”“洞天福地”,都没有什么新奇。再上走到“一天门”,就不能不使人惊奇叫绝了。先是一大石罅,方方正正的,天生就一座关隘似的,仿佛到了四川的剑阁,门洞甚深,下临万丈悬崖。后面却又豁然开朗,石壁回环,和城墙一般,绕了长长一个大圈子,石色苍黝斑驳,却又那么陡峭整齐。罗马的邦贝古城,恐怕也没有这个天生成的境界的古怪。这许多岩石分名为“弥陀岩”“罗汉岩”“龙王岩”“观音岩”……等。那所谓“龙王岩”的前面,飞泉洒落,细密垂直,有如匹练,名叫珍珠帘。帘的前面有一清池,叫碧莲池。这一道飞泉和一泓池水,据说从不干涸,一年四季都是这样的。岩石上刻诗很多,有袁枚长诗一首,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但讶珍珠帘,挂落千条线。趺坐未片时,阴晴状又变。……”山中忽阴忽晴,变化很快,作雨的云气,满山蒸郁,的确和袁枚所形容的一般。
二天门,三天门,虽然也有峭壁巨石,但远不如一天门那么有趣了。再上去,有一条小街,有卖饮食的,也有杂耍店,卖木制刀剑玩具和竹篾提篮等。街上的道院香房很多,过去是给朝山进香的香客们住的,如果把它改为工人休养所、疗养院和山林管理处,那到是很适宜的。
正殿叫真武观,观后一山突起,如屏倚天,即所谓齐云岩。齐云岩前面,五峰矗立,有叫石鼓的,有叫石钟的。和观门正相对的叫香炉峰,挺然拔出苍莽中,不和群山相连属。上面有铁香炉和铁亭,从山上一直垂下的又粗又长的铁链,可紧紧拉着它爬上香炉峰(假如有人在此时表演一番,那倒是精采的节目)。
过此还有紫霄岩、三姑、五丁、五老诸峰,以及方腊寨、栖霞洞许多胜迹,可惜我因为工作关系要急于赶下山,不能一一去游览了。
白岳给我的印象非常好,仅仅半天工夫,真是连“走马看花”也谈不上。希望有机会再去盘桓三五天,当然我更希望也能去上黄山,看看云海。我和汤显祖的想法是完全相反的,我是常“有梦到徽州”的。我决不是为了要“识金银气”才想去“从黄白游”,这一点想不会再为人们所误会。汤显祖那个时代的旧社会制度,早已完全垮了台,同时徽州人的“徽州朝奉”“市僧”等头衔也要渐渐地被卸除净尽了。让黄山白岳还它本来清白的面目回到劳动人民的怀抱中来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